此刻,陈渊看着眼前众人,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步履从容地走到台前,先是对着窘迫的韩三坪点了点头,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后面向台下众多疑惑的目光,微微鞠了一躬。
“各位代表老师,同志们,大家好。我叫陈屿,是《牧马人》剧组的一员,也是这部电影的忠实观众。
韩主任为人实在,不善于言辞,但他对这部电影的感情是真挚的。
如果大家允许,我想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谈谈我观看《牧马人》后的一点粗浅感受,算是抛砖引玉。”
陈屿的声音清朗,语调不疾不徐,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沉稳,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
就连那些打哈欠的代表也坐直了身子,想看看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要说什么。
韩三坪愣在台上,看着陈屿,一时忘了反应。
他心里七上八下:这小子,能行吗?
可眼下这局面,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了。
这个年头,可不兴练口才这一套啊!
陈屿没有直接夸电影如何好,而是环视台下,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志们,我们看电影,除了受教育,除了看故事,我们还在看什么?
我想,我们是在寻找一种共鸣,一种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处的情感力量。”
陈屿没介绍,也没夸自家片子,而是抛出一个触及根本的问题。
观众看电影,到底在看什么?
台下一片寂静,一些焉搭搭的代表也来了精神,纷纷看向这位峨眉厂的年轻人。
沐浴在众人的目光下,陈屿倒也自然,毕竟上辈子也还是经历过这种场面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牧马人》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选择、关于爱情的故事。
但它的内核,我认为,是对‘家’和‘根’的深切呼唤,是对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人性光辉的礼赞。”
“许灵均,他从一个京城的知识分子,跌落成祁连山下的牧马人,这种命运的巨变,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通过大量细腻的镜头,展现了西北草原的辽阔壮美,展现了牧民们质朴的善良。
比如郭bia子,这个看似油滑的牧民,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最大的温情和仗义。
再比如李秀芝,这个从四川逃荒而来的姑娘,她用她的勤劳和纯真,为许灵均搭建了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温暖港湾。
这些人物,都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们身上有缺点,有局限,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无比真实,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亲人、邻居。”
陈屿的讲述,不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剧情细节和人物分析,语言生动,充满感情。
他讲到许灵均和李秀芝在简陋土屋里的相濡以沫,讲到那句“我叫许灵均,我叫老右”的心酸与坦然,讲到平反后许灵均面对父亲出国的邀请,最终选择留在那片承载了他苦难与重生的土地,留在等他归来的妻儿身边时,所蕴含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部电影的好,不在于它喊了多少口号,而在于它用最朴素的镜头,讲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真情。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善良、坚韧和对家国的热爱,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它给予观众的,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温暖的慰藉和深刻的力量。
我相信,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无论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老年人,还是对过去充满好奇的年轻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思考。”
陈屿的话语,像一股清泉,流淌在略显沉闷的礼堂里。
他准确地捕捉到了《牧马人》打动人心的核心所在,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台下的代表们,表情从最初的疑惑、审视,渐渐变成了专注、认同,甚至有人眼中闪动着感动的光。
他们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但这次不再是乏味,而是带着浓厚的兴趣。
“这个小同志讲得在理啊……”
“听起来,这片子确实有点意思,不像以前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