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坪那一声咆哮石破天惊,整个峨眉厂也在这一刻炸了锅。
消息像插上了翅膀,几分钟内就飞遍了行政楼、摄影棚、剪辑车间乃至食堂和后院宿舍。
人们从各个门口、窗口探出头来,脸上交织着惊愕、狂喜和难以置信。
很快,确认的消息传来,不是玩笑,也不是什么捕风捉影,是真真切切、盖着大红印章的批复文件!
厂区里短暂地寂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喧哗和欢呼。
虽然只是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准生证”,离真正的功成名就还远得很。
但对于一个沉寂许久、亟需证明自己的制片厂来说,这无疑是久旱后的第一声惊雷,是黑暗隧道尽头那一点真切的光亮。
“过了!我们的片子过了!”
“元宵节!全国都能看上咱们拍的《牧马人》了!”
“老天爷!总算没白熬!”
“放心好了,这一次一定可以一鸣惊人!”
“北影厂上影厂虽然很好,但是我们峨眉厂也不差啊!”
韩三坪办公室门口迅速围拢了一群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
韩三坪本人更是红光满面,像是瞬间年轻了十岁,他挥舞着那份轻飘飘却又重逾千斤的文件,嗓门比平时高了八度:
“都围在这儿干啥子?活路都做完了?庆祝?等到真正卖出个好价钱再庆祝不迟!散了散了,该干啥干啥去!”
话虽如此,他那咧到耳根的笑容却暴露了内心的激荡。
他把陈屿和几个核心骨干重新叫进办公室,门一关,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换上了更为务实的表情。
“同志们,仗才打了一半。”他搓着手,目光炯炯,
“过审只是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才是真刀真枪见真章的时候。能不能给厂里挣回面子、挣来里子,就看下一哆嗦了。”
众人都点头,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电影拍完了,通过审查了,并不代表就能自动赚钱,甚至不代表就能顺利大规模上映。
这中间,还横亘着一个无比重要、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庞然大物”——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中影。
正如陈屿所知,197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实行的还是彻底的“统购统销”制度。
所谓统购统销,就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各大国营制片厂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负责把电影“产品”生产出来,通过质检(审查)后,就全部交给中影这个唯一的“全国总经销商”。
中影会以一个固定的价格(大致基于制片成本略有浮动,但天花板明显)一次性买断所有版权,然后由它来安排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排片和放映。
制片厂呢?卖完拷贝就跟电影后续的市场表现基本没关系了。
赚了,钱是中影的;赔了,亏也是中影担着。
听起来似乎制片厂稳赚不赔?
但问题在于,收购价往往压得不高,很多时候勉强覆盖成本,甚至略有亏损。
想靠这个赚大钱、积累再生产资金,难如登天。
制片厂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zz任务、艺术追求以及那一点点可怜的“卖拷贝”提成或奖金。
而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最直观、几乎唯一的市场指标,就是它卖出了多少个16毫米或35毫米的电影拷贝。
“拷贝就是硬道理!”韩三坪敲着桌子,“一个拷贝九千块!卖出一百个,就是九十万!厂里就能活泛一大截!要是能像《小花》那样卖到三百个……”
他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但随即又冷静下来,
“不过那是可遇不可求,咱们现实点,先争取破百!”
每个拷贝9000元,这是行价,个别时候也有破万的。
一般电影能卖几十到一百个拷贝,能过百就算不错,能过两百就是热门,过三百那就是现象级爆款,足以载入史册。
至于传说中的《保密局的枪声》上千拷贝……
那属于江湖传说,听听就好,没人当真,也没法考证。
中影不会公布详细数据,全靠行业内小道消息流传。
接下来的几天,峨眉厂上下都围绕着《牧马人》的上映前期工作运转起来。
虽然上映排期是中影定,拷贝也是中影卖,但厂里需要准备宣传素材、海报设计稿、剧情简介、主要创作人员名单等等,一并报送过去。
气氛紧张而兴奋,仿佛大战前的准备。
最终,厂领导开会决定,由韩三坪亲自带队,加上厂办一位熟悉流程的老干事,立刻动身前往BJ,驻扎中影,“公关”拷贝销售事宜。
这任务非他莫属,一来他全程跟组,对项目最熟悉;
二来他性格豪爽,善于交际,酒量也好,这在当时的业务往来中至关重要;
三来,他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老弟,这次你跟我一起去BJ!”临行前,韩三坪找到陈屿,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