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很简单,但陈屿心里明白,重头戏来了。
果然,当他按时来到那间只有一张长条桌、几把旧沙发的小会议室时,发现里面只有三个人:老厂长袁小平、副厂长陈德有,以及大大咧咧坐在一旁抽烟的韩三坪。
没有冗杂的人员,气氛严肃而保密。
果然,大事开小会。
陈屿心下了然。
“小陈来啦,坐坐坐。”袁厂长笑容和蔼,亲自给他倒了杯热茶,
“天气冷,喝口热茶暖暖。最近休息得怎么样?听说你一直在忙?”
开场是典型的领导式关怀,聊了聊成都的天气,问了问生活上的困难,气氛轻松融洽。
韩三坪也插科打诨,说了几句《牧马人》后期遇到的趣事。
但陈屿能感觉到,袁厂长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带着好奇与期待。
寒暄过后,袁小平循序渐进,将话题引向了核心:“小陈啊,上次看完内参片,你的一番话让我和老陈感触很深啊。关于新项目,这一个多月,你思考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时机到了。
陈屿深吸一口气,从随身带来的帆布包里,郑重地拿出了那份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封面上是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神州第一刀》!
“袁厂长,陈厂长,韩哥”陈屿将稿纸放在桌上,“这是我初步构思的一个故事,请领导们审阅。”
袁小平戴上老花镜,和陈德有一起凑近稿纸。
韩三坪也掐灭了烟,好奇地伸过头来看。
起初,两位厂长的眉头是微蹙的。
随着陈屿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清末)、主要人物(大刀王五、谭嗣同、袁世凯)和核心事件(戊戌变法),他们的疑惑更重了。
“等等,小陈,”陈德有忍不住打断,
“你这……这听起来不像武侠片啊?这像是历史剧嘛!香港那边,好像也没这么拍过吧?”
韩三坪也挠挠头:“大刀王五我知道,是条好汉。可这跟谭嗣同、袁世凯搅和在一起……这能好看吗?观众能买账?”
他们的反应在陈屿意料之中。
在1979年,将武侠与真实历史如此紧密地结合,并且选择这样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反潮流的。
没有人敢这么干,连张彻都不敢这么干。
陈屿没有急于辩解,而是沉稳地开始阐述他的创作意图:
“各位领导,我理解你们的疑惑。但我认为,武侠的精神,不应该只局限于江湖恩怨、门派争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清末那个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正是这种精神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候。
大刀王五,他不是虚拟的侠客,他是真实存在的英雄。他的刀,不仅为个人恩怨而挥,更试图为这个沉沦的国家劈出一条生路!
谭嗣同,他更是用生命践行理想的‘文人侠客’!
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比任何虚构都更悲壮、更震撼的力量!”
“我们拍这部电影,”陈屿继续深入,“不仅仅是讲一个过去的悲剧。更是要思考,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该如何继承那种不惜以身殉道、寻求变革的精神?
那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这比单纯的打打杀杀,更有意义,格局也更大!”
他接着分析了商业性。
“虽说这个故事结局悲壮了点,但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戊戌变法,都知道谭嗣同,这恰恰是我们最广阔的市场。
这样一来,电影的立意有了,格局宏大而高远,正是眼下我们需要的。”
一番话,如拨云见日。
袁小平和陈德有的眼神从疑惑变为深思,再到豁然开朗和难以抑制的赞赏。
韩三坪也听得张大了嘴巴,半晌才一拍大腿:“老弟!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么一说,这故事简直绝了!思想没问题还很好看!”
袁小平摘下老花镜,缓缓靠回沙发背,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好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好一个用武侠皮囊包装家国魂!小陈,你这个想法,当真精妙而深刻!格局高远呐!”
陈德有也连连点头:“确实!如果拍好了,意义非凡!既响应了号召,又做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和深度!我赞成启动这个项目!”
会议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
三位领导迅速达成共识,《神州第一刀》项目原则上通过,可以开始进行前期筹备,包括更详细的剧本创作、历史考据、以及初步的预算和人员规划。
跟上一次一样,这个项目仍然由韩三坪统筹,陈屿编剧,只不过韩三坪不再是副导演,而是作为制片主任参与其中。
就这样,这部起初扑街,但是被后来人无限怀念的《神州第一刀》正式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