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在一旁敲边鼓。
朱琳听了,目光不经意地瞟了陈屿一眼,然后点点头:“听起来不错,我也正好想买条新围巾。陈屿一起去吧?人多热闹。”
陈屿看着眼前三张期待的脸,尤其是朱琳那双含笑的眼睛,拒绝的话便咽了回去。
他笑了笑:“行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去感受一下元旦的气氛也好。”
“太好了!那就这么说定了!星期天早上厂门口集合!”欧阳奋墙一拍桌子,差点把泡椒盘子震翻。
时间倏忽而过,转眼就到了星期天。
天气果然又冷了些,阴蒙蒙的,典型的成都冬日。
四人约好在厂门口碰头,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去市中心。
欧阳奋墙和李萍显得格外兴奋,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朱琳和陈屿稍微安静些,偶尔交谈两句。
春熙路不愧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但街上已然人流如织,比平时热闹了许多。
沿街的店铺都显得精神了不少,橱窗擦得亮堂,门口挂起了庆祝元旦的红色标语牌,节日的气氛开始悄然弥漫。
新开的那家百货商场门口更是人头攒动。
四人好不容易挤进去,里面灯火通明,商品琳琅满目,虽然比不上后世的购物中心,但在1979年,已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空气里混合着布匹、糖果、肥皂和百雀羚雪花膏的各种气味。
李萍目标明确,直奔食品柜台,用副食票买了一些不要票的水果硬糖和一小包桃酥,心满意足。
欧阳奋墙则在书店柜台流连忘返,最后咬牙用刚发的补贴买了一本《斯巴达克思》的小人书和一本《电影艺术》杂志,如获至宝。
根据后来种种来看,这家伙确实挺有追求的。
朱琳仔细地看着柜台里的围巾和手套,最后挑了一条浅灰色的毛线围巾,又买了一盒蛤蜊油和一管口红。
虽然贵了点,还需要工业券,但都是日常能用得上的东西。
陈屿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主要是跟着逛逛,感受这久违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繁华。
他看着柜台里陈列的英雄牌钢笔、永固牌手电筒、还有印着牡丹花的搪瓷盆,觉得每一样都充满新奇。
期间,朱琳很自然地走到陈屿身边,看着柜台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忽然轻声问:
“我发现你懂的东西特别多,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写故事,甚至……甚至看那些香港电影,你好像都能说出些门道。你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陈屿微微一怔,随即笑了笑,用一句这个时代最常用的谦虚措辞搪塞过去:“也没什么,就是平时喜欢瞎琢磨,多看多听多学罢了。”
朱琳侧头看着他,眼神里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显然不太满意这个答案,但也没有再追问。
她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前面兴奋地讨论着糖果滋味的李萍和欧阳,又换了个话题,声音里带着点期待和小心翼翼:“我听说……厂里好像有意向让你准备下一个本子?是……类似《牧马人》那样的吗?”
陈屿沉吟了一下,觉得透露一点也无妨,便点点头:“嗯,是有这个打算,不过可能不是农村题材了,在想一些新的方向。”
朱琳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落入了星辰。
她下意识地靠近一步,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和渴望:“那……那新戏里,有没有适合我的角色?什么样的都行!”
问完,她似乎觉得有点太直接,脸颊微微泛红,下意识地用刚买的新围巾一角擦了擦鼻尖。
陈屿看着她那副既期待又紧张的模样,忽然起了点捉弄的心思。
他停下脚步,转过头,脸上露出一个略带痞气又意味深长的笑容,拖长了声调:
“这个嘛……有没有机会,那得看——你接下来的‘表现’喽……”
说完,他也不等朱琳反应,便哈哈一笑,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长腿一跨,率先骑了出去,汇入了下班时分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之中。
朱琳愣在原地,品味着那句“看你表现”和那个古怪的笑容,脸上腾地一下更红了,是羞是恼还是别的什么情绪,一时也分不清。
她跺了跺脚,最终还是和李萍、欧阳一起笑着追了上去。
四人一路嬉笑打闹,分享着购买的“战利品”,讨论着街上的见闻。
尽管天气寒冷,但年轻人的欢声笑语却足以驱散一切寒意。
回到峨眉厂时,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厂区星星点点的灯火温暖而安静,与市中心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个星期天,就在这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气息中,缓缓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