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要到了最重要的事情上了。
嘉庆皇帝这天起的就很早,他刚当皇帝的时候,太上皇乾隆还在,每天早上都要被他那个失眠还早起的皇阿玛叫到养心殿去唠叨一番。
因此他也养成了早期的习惯,至于叫大起,也是要清朝官员先都就位。
他这里早朝,讲的就要轻松一些,毕竟后面涉及到面见各国使臣的事情。
这当中,除了索洛维约夫这个正使,那是精通汉语,都能写诗和长篇奏疏的,其余人等,上来递交国书的时候,还都需要翻译。
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南弥德,这一次就要承担很重要的任务。
其实清朝皇帝接待外国使臣也是日常,俄国、荷兰和葡萄牙来的最勤,后两者涉及的都是经济利益,而且也都是小国,这样和清朝皇帝见面的时候,姿态也都压的比较低。
而且葡萄牙还曾贡献过狮子,康熙当时就很高兴。
后来雍正时期,葡萄牙使者前来,因为礼节恭敬,还得了一向爱打擂台,针尖对麦芒的雍正一个好评。
至于最近的,那就是荷兰使者来的时候,乾隆和嘉庆看了也很满意,他们还在北京留了很长时间,副使后来一直在广州驻留到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
现在这一次,就是前所未有的,要是乾隆看到了,大概还会特别高兴。
欧洲来了八个国家,沿途小国或派遣使者贡献,或者奉上珍禽异兽和宝物前来的,这也有十余个国家了。
要是按照明朝的标准,那都是地盘,来朝的国家,总是也会被宣慰一番。
相比之下,清朝的规矩还清晰一些,至少英法俄三个国家此时的地位不是“外藩”,因为法国传教士的关系,法国地位甚至还更高一些。
不过路易十四当年写信,陆路的书信就没送到康熙手里,水路这边倒是送到了。
俄国那就是一向作为邻国,两边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也总是涉及边境上的问题。
嘉庆是知道,一定会有谈判的,因此俄国使者要是留的时间多一些,双边要进行谈判,那还要住的久些。
其余各国,到时候还要看情况。
官员们此时都等待上朝,有太监要起来抽静鞭,示意朝会就要开始,各位大臣也是准备到太和殿前面。
要是去了乾清门,那就是御门听政,典礼和朝会也还是有些区别的。
不过考虑到顺治朝的时候,还总在太和殿前面,也就是换个地方。
至于各国使者,这会儿都在西华门外面等候,他们从这里进入宫殿,倒也更加容易一些。
按照顺序,也是索洛维约夫和内伊并排,各自带着随从。
内伊没有副使,他只有翻译雷慕沙和两个副官陪同。
至于索洛维约夫这边,他除了一个自己指定的副使,海军少将别林斯高晋,还有就是两个副官,以及儿子。
帕沙是他领在身边,到时候在皇帝面前也要下拜。
而且他还有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手捧着圣安德烈使徒勋章献上。
进入西华门以后,就要走到南书房那边去,在那里等待的时候,接待的清朝官员虽然习以为常,但是各位使者却有点小麻烦。
因为宫里做大酱的酱缸,有那么几个就在南书房外面。
索洛维约夫和内伊都是在战场上,刀枪从中滚出来的,这会儿自然也不会丢份,而且这个气味,还不是最糟糕的。
但是那些外交官和宫廷贵族出身的使者,可能就不太一样了。
不过考虑到这一次的见礼,他们也得跟在后面受着。
而嘉庆那边,此时还要在太和殿前等待一阵。
皇帝已经在宝座上坐定,文武百官也列在两旁。
在大殿当中端坐的嘉庆皇帝,此时也在看着太和门以及两侧大门,在大臣都已经列班以后,他这才下令,要各国使者觐见。
至于传话的时候,还是太监和侍卫们,传话基本靠吼。
大殿前方负责甩静鞭的太监,还得甩上三鞭,这也是个信号。
仪式就要开始了,大臣之间也都要保持肃静,不能交头接耳。
在南书房等待的各国使者,此时也一直在等待。
理藩院尚书庆溥亲自负责此事,他派来的一个笔帖式给礼部的官员说了以后,这边就有两个礼部的典制郎中,以及理藩院的官员,负责引导入场。
索洛维约夫这算是第一次进入紫禁城,之前他也只是在外面走过,游客实在是太多,进去挤一挤也颇为难受。
二十多年以来,现在就变成了使者入见,想想也是颇为奇妙的事情。
至于他这样还带着手杖,领着儿子走进来的样子,倒是有些装模作样了。
但内伊往那里一站,就是威风凛凛的法国元帅。
当然了,他们二位此时还头戴两角帽,缓步进入,这动作也不能太快。
要是按照他们二位平时的走路速度,那这会儿都已经到了太和殿的丹陛前面。
看到了使者进来以后,之前见过英夷的一些官员,也发现了不同。
索洛维约夫是穿了一条黑色的裤子,因为是入宫觐见,自然也不是欧洲人惯例的那些白色紧身裤。
内伊那边,也是类似的着装。
实际上,从1813年战争以后,过去的紧身裤就开始减少。
索洛维约夫是知道那个下跪谣言的,他穿着大礼服却如此穿搭,也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不过弟弟还是少年,儿子更是年幼,他们穿白色的紧身裤倒是无所谓。
再说小孩的身段灵活柔软,倒也没什么。
现在走到了太和殿前面,正是的朝见也就要开始了。
嘉庆皇帝看到了各国使臣在前方已经列队,也给身旁的大太监示意,要传谕下去。
但是这一串国名,确实也比较考验宣旨那个太监的肺活量。
最后,也是改成了“皇上有旨,宣各国使者上殿”这么一句话。
这一次典礼的重头戏,马上就要开始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