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宫殿里的太监们、官员们一脸严肃的念着词儿,而坐在皇位上三岁大的小溥仪因为觉得太长,站在皇座上跟只扑腾蛾子似得扑腾着自己的袖摆,惹得官员们一阵头大.
这是全片最具挑战性的戏。
这是全片最大的场面。
连贝托鲁奇本人都要借酒壮胆。
为这场戏,准备了好久,钱也砸了不少。
还用上了太和殿。
这也是唯一一个在太和殿拍摄下的电影镜头。
据说拍摄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10月,太和殿外面儿停了不少出租车,全是拉演员的,还有2000名官兵入场,跟着中戏的老师学怎么磕头,一组又一组地排练。
而这呈现的场面也真够震撼。
银幕前一帮老外看着整整齐齐的官员们跪在太和殿外跪倒,随着太监的指令齐刷刷的磕头,镜头随着小溥仪的脚步一直往前推。
观众们本来都觉着前面这些官员的跪拜够震撼了。
结果镜头往外一推,外面儿更是密密麻麻的人,穿着黑、黄、红、蓝的不同服饰,组成一个一个方阵似得跪倒、磕头。
“太惊人了!”
“这才称得上是一个王朝,这电影拍的真不错。”
“他们要跪倒多少次?”
滑稽的是,如此隆重场面,小溥仪却不给面子。
听到有蟋蟀的声音,就迈着琐碎的小脚步,穿插过跪倒的官员们,溜溜达达循着声音的方向去找,最后在一个跪着的官员那里拿到一个蟋蟀盒子既拍出了镜头的张力,又不忘塑造人物性格。
“戴娜,我感觉这电影拍的非常有水平,你觉着呢?”
“质量太高了,老天,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就是无聊过来看看,没想到看着这么精彩。”
“真的吸引到我了。”
“别吵了,好好看。”
观众们看的津津有味儿,虽然依旧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但不影响看懂影片大概内容。
接下来,镜头切回刚才的战俘营,又变成灰色。
试图自杀的溥仪被救活过来,被告知他即将会被审判,然后又很快切回红黄的色调,音乐也变得平缓,小溥仪坐在“马桶”上面,旁边儿一堆跪倒伺候的太监,玩儿的那叫个不亦乐乎。
观众们看的那也叫一个乐。
一群成年的下人,伺候一个三岁的小孩儿,这个小孩儿又偏偏是这个国家统治者,总之这场面可太滑稽了。
观众们看的也特别专注。
“天呐,他们干嘛闻他拉的屎?”
“可能是想凭此检测他的身体是否健康?”
“我德发?!”
“他可是皇帝。”
影片节奏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这部电影上映的版本有三个多小时。
不过观众们看的并不疲惫,反而非常的乐在其中,对电影里那个世界感到非常的好奇,加上这部电影是两条时间线穿插着讲述,这就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觉着拍的好。
观众们很羡慕这个三岁的小皇帝,从三岁开始就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但很快也发现,他这个皇帝做的有点儿憋屈。
亲妈?不许见!
出宫?不可能!
吃饭?先试毒!
嗯,总之,这就好像是一座史上最豪华的“幼儿园隔离区”。
就连小皇帝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的乳母,都被突然拖出宫门。
看着溥仪跌跌撞撞追着轿子狂奔的画面,就像是被抢了奶瓶的巨婴,观众们看的也是五味瓶杂,说不出的感觉。
很快,这个小皇帝成长到了青春期,也到了叛逆期。
少年的溥仪,遇上了一个英国男人,教师庄士敦。
这位洋教父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近视了?戴眼镜!
老王爷看见气的直捂胸口:“祖宗没这规矩啊!”
嫌辫子土?剪了!
咔嚓一声,三百年的“时尚枷锁”落地。
想兜风?骑自行车!
太监们吓得抱着腿喊:“万岁爷,摔不得啊!”
成长为“杀马特”的溥仪,顶着新潮发型,在宫里飙起了车。
不过宫外的世界早已炮火连天,军阀混战的消息传来,溥仪热血沸腾要改革朝政,结果大臣们表面磕头称是,背地继续贪污,少年皇帝悲哀的醒悟过来。
自己看着是皇帝。
但其实只是一个人偶。
很快,他就长大了,也到了结婚的时候。
大婚当晚,他看着一屋子红彤彤的装饰,看着美如画的新娘子婉容.
冯晓刚看着这婉容也是一阵惊艳。
美!
真美!
不愧是女儿国王,全国男同胞们心中的意难平。
哎,可惜便宜了江弦。
溥仪呢,半天只是憋出一句神吐槽:
“像一摊化掉的红蜡烛。”
然后,这厮跑了,跑去找庄士敦聊人生理想了。
冯晓刚看的都乐了,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新婚夜放皇后鸽子的皇帝吧。
然后就是冯玉祥哐当一声踹开宫门。
“您该搬家了!”
溥仪抱着行李被“请”出紫禁城,落魄的跟交不起房租被撵走的租客似得。
屋漏偏逢连夜雨,过了几年,孙殿英炸了东陵,片头的那颗夜明珠被抠出来,镶到了某人鞋上。
溥仪气到仰天长啸,转头又去当了另一个傀儡。
这时候更戏剧的事情发生了。
当婉容还在为失宠抽鸦片时,他的妃子文绣干了一件让全国吃瓜群众沸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