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603章 “封杀级”影评人

第603章 “封杀级”影评人

文绣13岁就给溥仪做皇妃了,比婉容这个皇后都早。

早了一天。

那为啥先接文绣进宫呢?

理由很简单,清朝有个规矩,就是“迎娶”皇后的时候,需要一个皇妃行礼。

另外呢,其实15岁的溥仪面对着一堆照片挑皇后的时候,首选的其实是文绣。

可能对15岁的他来说,文绣不漂亮,但看着舒服。

结果溥仪的各位太妃们觉得溥仪的决定太儿戏了,不顾他的想法,选了长得更漂亮、身世更好的婉容当皇后。

也正是因为这个内幕,婉容当皇后以后,对文绣这个妃子很是排挤。

文绣呢,起初很乖,每天请完安,就回自己的宫里看书写字,从来不跟婉容争宠。

但是时间一长,女人的小心思就越积越多,因此文绣对溥仪就有了怨恨,溥仪对文绣也越来越疏离。

后面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

溥仪很生气,发誓说不会当民国的公民,私底下还开始接触日本人。

文绣坚决反对,说日本人在中国地盘作威作福,宁可殉国也不能辱没祖宗当叛国贼。

溥仪却觉得这是其妇人之见,于是两人矛盾日盛,从此,溥仪不再待见她,整日和婉容厮混,吃饭逛街都不带文绣。

文绣就过起了“冷宫”的生活。

因为长期在屋里看书做女红,她的眼睛高度近视,加上很少跟人接触,又经常受溥仪婉容两个人的刺激,经常晚上睡不着觉,得了失眠症。

于是,到了1931年,离开紫禁城的7年之后,再也受不了这种生活的文绣正式向溥仪提出了离婚。

而且是浩浩荡荡,在报纸上宣告离婚。

电影里面也是这么演的,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妃子革命,皇帝下岗》,溥仪气的脸都抽抽了,可惜也没什么办法。

之后就是仇恨使他降智,投靠日本人,跑去东北当了个伪满洲国皇帝。

最搞笑的是,登基大典上,底下人悄悄吐槽了一句:

“这排场像工厂开业剪彩。”

更扎心的是,侍卫队长还是监视他的间谍。

看到这儿,电影已经接近结束了,观众们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唏嘘一片。

“这个人的命运真是非常传奇。”

“虽然他是皇帝,但似乎有点儿愚蠢,也有点儿可悲。”

“他的经历太复杂了。”

“.”

冯晓刚默默观察着观众们的反应,觉得《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拍的真是相当成功。

溥仪的一生,传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传奇的故事真的是发生了。

这个无知皇帝所经历过的时代演变,即使最富想象力的大文豪,喝醉了酒也想不出来。

时代包括清末,军阀时期,伪满洲国,二战,内战,以至最后以嗡嗡嗡收场.

在人类历史上,有谁的一生可以遇到更复杂的历史经验?

无巧不成戏,这个人偏偏是一个皇帝!

那拍电影又从何入手?

在冯晓刚看来,这部《末代皇帝》最明显的成功地方,显然就是观众看得明白。

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了!

他说的观众,不单是像他这样的中国人,而是包括电影院里的这些老外观众,他们不熟悉中国的文化,也不熟悉这段历史,却看得是津津有味。

这太难了。

冯晓刚试着想了一下。

如果是他来导演,恐怕根本做不到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就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

当然了,这也是江弦这个编剧的功力深厚。

要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讲述溥仪,还能让观众明白,一些历史的简化、删减是必须的。

这算是不忠于史实了。

但吹毛求疵,责之何患无辞?

除了简化和一些删减外,冯晓刚觉得这部《末代皇帝》与史实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之处。

而且这是电影!

电影就要有故事性!

做一些改编,这当然是无可厚非。

而最让冯晓刚佩服的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江弦写的这部《末代皇帝》并没有什么歪曲史实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地方看上去言之过甚、哗众取宠。

他就是把《末代皇帝》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又在细节上添上了些趣味、感情,把那些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

在冯晓刚如今看来。

江弦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整部片子没有冷场!

而更重要的,他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头儿是真牛逼啊。”冯晓刚在心里佩服江弦佩服的那叫一个头皮发麻。

故事就摆在那儿,怎么把故事写好,这看着简单,实则难如登天。

而江弦不仅能捋清楚,还能在原本的故事上加一些“线索”将整个故事贯穿。

就比如“门”这个元素。

《末代皇帝》里似乎出现了很多门。

童年时代溥仪走不出的家门,袁世凯登基坐着汽车驶入故宫的那扇门,溥仪为了便于骑自行车把门槛锯断的门,溥仪割腕监狱长踹开的门,还有多年之后溥仪想进却进不去只能扒着门缝向里面张望的紫禁城门

似乎每一段剧情里,都有一个“门”的元素,这些“门”又将电影里的这些故事一个个串联起来。

还有“蝈蝈”。

溥仪三岁登基的时候,一位官员送了他一只蝈蝈,这只蝈蝈也成为了溥仪童年时的玩伴。

而影片最后的时候,溥仪买一张门票走进了故宫,佝偻着背爬上长长的台阶,回到了太和殿。

这时候他被一个小孩儿叫住,溥仪为了证明这儿是自己的家,就从当年他的龙椅下,摸出了那个装着蝈蝈的罐子,递给了那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孩儿。

小男孩打开这个罐子,一只如同溥仪一般老态龙钟的蝈蝈爬了出来。

看到这儿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惊呼起来,没想到一开始的蝈蝈居然会在这儿埋下伏笔。

冯晓刚也是抱着脑袋,头皮发麻。

这、这、这剧情太会设计了!

江弦他太会写了!

这蝈蝈一出,电影的质量都升华了!

感叹剧本写得好的同时,冯晓刚也庆幸这个剧本是江弦写的。

不然外国人拍中国的电影题材,拍的那么好,好到令中国的电影界汗颜。

那真是太尴尬一件事了。

毕竟在冯晓刚看来,以往外国人所拍的中国戏,像是日本拍的《西游记》《水浒传》.总是有点胡里胡涂,有点无稽,令中国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