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都市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00章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800章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第800章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就在邵一富意识逐渐模糊之际,远处传来汽笛的轰鸣声。

一艘阿美利卡的商船发现了他,船员们七手八脚将这个奄奄一息的东方青年救了上来。

在船上医生的精心照料下,邵一富终于恢复了神智。

他紧紧攥着贴身保存的汇票和采购清单,暗自发誓一定要完成大哥交代的任务。

抵达旧金山后,邵一富不顾疲惫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立即投入了工作中。

邵一富白天穿梭于各大电影器材公司,晚上就住在唐人街最便宜的旅馆里,用生涩的英语与商人讨价还价。

经过三个月的奔波,邵一富终于用有限的资金购齐了全套有声电影拍摄设备,还刻意结识了几位好莱坞的有声技术员。

1932年春天,邵一富带着珍贵的设备和新技术回到了南洋。

此时邵氏兄弟已经在东南亚建立了12家影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院线网络。

不到一年的时间,邵氏兄弟拍出了国人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一经上映,场场爆满,一连演了好几个月,风靡沪、粤、港三地,风头一时无两。

因为《白金龙的热卖,“天一电影”公司决定在香江开设分部,以拍摄粤语电影为主,同时辐射整个东南亚电影市场。

初春,邵一富站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望着从南洋运来的最新设备被小心翼翼地卸下。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他的面庞,他想起大哥临行前的嘱托:“要让夏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香江分部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初来乍到的邵一富亲自监督摄影棚的搭建,特意按照好莱坞标准设计了隔音装置。

他还重金聘请了从阿美利卡归来的录音师陈志明,两人常常为了一个音效调试到深夜。

第一部粤语有声片《渔光曲开拍时,整个剧组都屏息凝神。

当女主角黄柳霜开口唱出第一句粤曲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邵一富站在监视器后,眼眶微微发红——这清越的唱腔通过先进的录音设备,将岭南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上映当天,皇后戏院门口排起长龙。

当银幕上出现波光粼粼的珠江时,观众席传来阵阵惊叹。

随着剧情推进,此起彼伏的啜泣声与笑声在影院回荡。

当在大马上映时,几位白发华人老者们拉着邵一富的手连声道谢:“终于听到家乡话在电影里说话了!”

《渔光曲的成功让邵氏在东南亚连开七家影院。

新家坡的《星洲日报称赞这是“东方影业的新纪元”。

而邵一富并没有自满,他已经着手筹备下一部作品。

他想要在九龙塘建造远东最大的制片厂,梦想着让更多的华夏故事传遍世界。

九龙塘的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

邵一富戴着安全帽,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来回巡视。

他手里攥着从好莱坞寄来的最新设计图纸,时不时对照着工地进度做标记。

工人们都知道,这位年轻的老板对每个细节都苛求完美——摄影棚的隔音要铺三层,录音室的墙角必须做成弧形,就连化妆间的镜子都要从意呆利进口。

一个雨后的清晨,邵一富在工地发现了几株被压断的野杜鹃。

他蹲下身,轻轻抚过沾着露水的瓣,忽然想起《渔光曲里黄柳霜鬓边簪着的绢。

这个瞬间,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要拍一部以岭南戏曲为魂的电影,让世界听见华夏戏曲的千回百转。

三个月后,当九龙塘制片厂的第一期工程竣工时,邵一富已经请来了粤剧名伶新马师曾。

在特意建造的环形录音棚里,老艺术家的一曲《帝女唱得荡气回肠,连路过的好莱坞技术顾问都停下脚步,惊叹这是“东方的歌剧奇迹”。

邵一富站在控制室里,透过玻璃窗望着老艺人颤动的胡须,仿佛看见无数华夏故事正乘着声波的翅膀,飞向遥远的太平洋彼岸。

与此同时,他派往北平的采购团队带回了珍贵的京剧脸谱图谱,去苏城录下了评弹艺人的琵琶弦音。

这些声音与影像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恒温恒湿的胶片库里,就像埋下一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邵一富知道,当这些文化瑰宝与现代电影技术相遇时,必将绽放出令世界瞩目的光华。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几年,邵氏在新家坡、大马、爪哇、南越、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

邵一杰在沪海,邵一客和邵一富在南洋,南北呼应,邵氏电影王朝展现雏形。

但是,战争要来了!

当时,随着战争脚步临近,沪海局面日益严峻。

果党与倭寇签订“停战协定”,不少拍摄抗倭题材的电影被封。

邵一杰满腔爱国情怀,“天一影业”也拍摄了一些揭露现实的影片,已经被……盯上。

眼见一家家电影公司被查封,邵一杰在弟弟邵一仁的建议下,老老实实退一步,重新回到民间故事这条老路上去。

但世易时移,在当年战乱的情况下,传统故事不吃香了。

大家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谁还想看神仙志怪,爱情故事?

就这样,“天一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

随着卢沟桥枪声响起,邵一杰终于下定决心结束在沪海的制片工作,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江,成立“南洋影片公司”,正式将工作重心转向粤语市场。

那年头旧沪海不好混,旧香江就好混了吗?

邵家在沪海经营时间长,还算是有点根基,三教九流都有交往。

而到了香江,片子还没拍,“地头蛇”就找上门来,邵家几兄弟不愿意被欺负,拒绝缴纳保护费。

结果“立竿见影”,新片场莫名其妙起了火,从沪海带来的老电影胶片全部被付之一炬,就连新购入的设备也在这场火灾中化为灰烬。

眼见多年心血全部付诸东流,邵一杰经受不住打击重病一场。

病好后,他解除了总经理职务,将经营管理事务全部交托给二弟,自己则返回沪海老宅居住。

邵家几兄弟原本对老大最是信服,邵一杰退下去之后,留下来的三兄弟彼此之间却心生嫌隙。

邵一富站在焦黑的片场废墟前,指尖摩挲着半截烧焦的胶片,耳边还回荡着大哥离港时沙哑的叮嘱:“守住邵家的根”。

雨水混着灰烬在青石板上蜿蜒成河,倒映出他紧抿的唇角。

三日后,他在湾仔茶楼约见潮州帮话事人。

檀木茶盘上,邵一富将南洋带来的金条推过桌面,却在对方伸手时突然按住:“我要见你们坐馆龙头。”

满座哗然中,他掏出份英文地契拍在案上——那是用九龙塘三亩地换来的“和气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