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南洋邵氏!!!
林志远轻轻抚摸着展览柜的玻璃,目光停留在那张泛黄照片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吴达芳忽然想起他父亲曾说过,六十年代在槟城的露天放映会上,祖父就是通过一场《梁山伯与祝英台结识了祖母。
“那时候一张电影票要省下三天的饭钱,”吴达芳低声说道,“但祖父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家乡的故事,再贵也值得。”
林志远点点头,指向展厅另一侧陈列的胶片盒:“你看这些保存完好的《大醉侠胶片,当年在吉隆坡连续放映了三个月。
我父亲总说,正是这些武侠片里的忠义精神,让身处异乡的华人始终记得自己的根。”
展厅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投影仪开始播放邵氏经典电影的混剪片段。
当《独臂刀中王羽挥刀的画面出现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观众不约而同回忆起了往事。
林志远注意到,后排一对年轻情侣虽然听不懂粤语对白,却依然被精彩的武打场面深深吸引。
“现在'亚太影视'每年还在修复上百部老电影,”吴达芳指着正在播放的2k修复版《江山美人,“这些数字拷贝会分发到东南亚各国的华文学校去放映。”
放映厅外传来阵阵笑声,原来是一群穿着传统纱笼的马来学生正在模仿老电影里的武打动作。
林志远忽然明白,这些跨越时空的光影记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连接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 cultural bridge。
就像展厅中央那台老式放映机,虽然不再使用,但它投射出的文化光芒依然在东南亚的土地上流转。
不得不说,曾经的香江电影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林志远还知道,近日,由“亚太电影大奖学院”主办、“亚视集团”及“亚太电影发展基会”资助的《香江电影巡礼吉隆坡站正式隆重举行,吸引了大批东南亚电影发行商到场。
大马的知名电影发行商邓先生是吴达芳的好友。
吴达芳与邓先生聊起过香江电影,自上个世纪80年代香江电影产业就迈入黄金期后,几乎每部港片都在大马受到欢迎,尤其最近《无间道的问世,更是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让本地发行商、院线都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亚太影视集团”在邵氏影视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正面与好莱坞在东南亚影视文化领域展开了竞争。
曾经的香江电影其实是出色的区域电影”,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江电影,远远超出单个城市的娱乐生产力与文化表现力,具有跨国跨地区协力创作、广泛传播的市场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事实上,香江电影之所以具有超本土的区域性与世界性影响力,主要归因于客观的地缘特质以及在地缘视阈下主观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实践。
从地缘学视阈透视香江,香江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性、市场探索中的跨界性、文化意识上的多元性,都与独特的地理条件紧密关联。
香江位处南东大沿岸,海域面积宽广,是海防要地与重要港口,在东大对外贸易与移民历史中有重要地位,海洋文明决定香江电影的商业意识突出。
香江陆地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250多万、千禧年达到700多万,导致香江电影存在“地方太小,看电影人口太少”、本土市场有限的“致命伤”。
百余年来,市场拓展始终是香港电影生存的第一要务,为此以“亚太影视集团”为首的香江影视采取多样化的对外发展策略,南进东南亚的李家坡与大马等国,东征进军倭国、“泡菜国”,西进欧美市场,北上内地,以港为点、全球画圈。
其中,东南亚就是“亚太影视集团”从本土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区域。
“亚太影视集团”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成为亚洲影视集团的霸主,这都是站在香江电影人的肩膀上开拓出来的。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稳定东南亚所需片源,更具发行主动权,三大新马院线纷纷直接在香江成立制片公司。
“邵氏兄弟”派邵一富空降香江,剥离“邵氏父子”制片业务,成立“邵氏兄弟”;
“国泰”将香江发行公司“国际”改组为“电懋”;
“光艺”支持导演秦简成立光艺制片公司等,投资香江电影。
“邵氏兄弟”还借鉴好莱坞大片厂制度,在香江打造出亚洲最大的邵氏清水湾片厂,引进倭国、泡菜国优秀影人及技术,大力推进明星制,推动黄梅调戏曲电影、新派武侠功夫片、青春歌舞片等潮流,成为香江影界引领性旗帜。
林志远望着展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者正对着《唐山大兄的海报出神。
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颤抖着,浑浊的双眼泛起泪光。
“那是陈伯,”吴达芳轻声解释,“他曾经是邵氏的老人,后来在李家坡开了一家小影院,专门放映香江电影。
后来因为风波,影院关闭,但他偷偷保存了当年几十部老胶片。”
这时,投影切换到《英雄本色的经典片段。
当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出现在银幕上时,展厅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发出会心的赞叹。
林志远发现,就连那些对粤语一窍不通的年轻观众,也能准确模仿出“我不是想证明什么,我只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的经典台词。”
“看,这就是香江电影的魅力。”吴达芳指着正在播放的《东邪西毒修复版,“即便过了三十年,这些作品依然能打动人心。
亚太影视现在每年投入上千万进行高清修复,就是要让新一代观众也能感受到当年的光影魔力。”
这些胶片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曾经的邵氏电影对几代人的影响力不是新一代年轻人所能理解的。
提起香江电影,绕不开的是邵氏,而说起邵氏,则必须要聊聊邵逸一富。
邵一富在国内多有赞誉,多年来为慈善和福利事业捐款超几十亿港币,援建了几千个教育、医疗项目。
吴达芳跟林志远说,邵氏家族能在东南亚影视文化领域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不全是邵一富一个人的功劳。
如果说起邵氏家族的发家史,这非要从邵一富的父亲邵宇轩老先生说起。
邵家世代在江浙朱家桥一带经营染料作坊“锦泰昌”,因染料颜色齐全,价格低廉在当地颇有几分名气。
年少时,邵宇轩曾被父亲带去大沪海“开眼界”,见过繁华都市,十里洋场后,邵宇轩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染料行开到沪海这种大城市去。
而立之年,邵宇轩终于寻到了机会,在大沪海创办了“锦泰昌”染料行。
刚开始的时候自然艰难,除了已经成年的长子,其他家小都在老家生活。
几年后,经营有方的邵宇轩将“锦泰昌”发展成沪海滩有名的染料行,自己也一举成为沪海滩小有名气的爱国商人。
人们提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宇轩兄是个实在人,把诚信放在第一位的。”
邵宇轩一共得了5子3女,邵一富在家中排行第六,这也是他成为大亨之后,人们称呼他为“六叔”的由来。
邵一富早年就读于家乡镇海中兴学堂,连船王包宇钢都是他的后辈。
好景不长,他的父亲邵宇轩病逝。
开始当家的大哥邵一杰本只是一名执业律师,虽然跟着父亲在商行行走过一段时间,但骤然接手家业,只觉得肩头担子沉甸甸压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