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亚洲传媒帝国的影响力!!!
林志远注意到银匠柜台角落摆着本泛黄的账本,扉页用毛笔题着“和气生财”四字,落款竟是民国三十八年。
吴达芳顺着他的目光解释道:“这些老字号都讲究‘三代成规’,你看对面那家药材铺……”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仁济堂”的金漆招牌下,穿唐装的老掌柜正用戥子称量当归,身后药柜密密麻麻贴着繁体字标签。
柜台前的药店伙计正拿着写有中文的药方抓药,而戴白帽的马来青年正在询问这些药材的功效。
“当年下南洋的华人们,把老祖宗的东西也都带了过来,也影响了别的种族……”吴达芳说着带他拐进一条岔道,斑驳的骑楼墙上突然出现巨幅壁画:穿峇迪布的郑和宝船下,各族孩童共同放飞孔明灯。
巷子深处传来铿锵的锣鼓声,原来是一群少年在练习高桩舞狮。
最引人注目的是队伍里竟有两个马来裔少年,他们扎着红色腰封,正跟着华裔教练学习马步。
“我们华夏博大精深,马来人那有什么文化传承,呵呵呵,当然受影响颇深……”吴达芳笑道,“去年国庆游行,雪兰莪州的马来族舞狮队竟然还拿了金奖。”
正说着,一个卖沙爹的小贩推车经过,炭火烤架上并排串着清真鸡肉和港式叉烧。
不得不说,大马这地儿可真是“百齐放”,风景美得跟画似的,多元文化更是“一锅烩”。
因为长期被殖民,外头的人也一股脑儿往里涌,东西方的文化,那叫一个“水乳交融”。
吉隆坡呢,不光是马来西亚的“心脏”,还是最大城市,世界上一线观光城市里头,它可算得上“榜上有名”,东南亚的“宝藏”,简直就是个“世界博物馆”。
吉隆坡这地方,住着三大族群: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阿三”裔。
吉隆坡总共就180来万口子人,华人就占了足足三成多。
所以,甭管是华人这帮子人,还是华人文化这档子事儿,在吉隆坡,那地位可真是“举足轻重”,谁也别想“小瞧”了去。
“茨厂街”,就“猫”在吉隆坡老城区的南边儿。
这地方吧,论面积,确实不咋大,可你要说热闹,那简直是“人山人海”,特别是晚上或者赶上节假日,那人潮啊,简直是“摩肩接踵”,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有多挤。
它可是吉隆坡多元文化里头,最“东方”的那一部分,这儿啊,“东大”城市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简直是“扑面而来”,东大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儿都能“窥见一斑”。
每回赶上华人过年过节,这地儿可就“炸开了锅”,成了整个城市最“喜庆”的地方,那叫一个“锣鼓喧天”。
林志远一行,走进这条老街,老远就能瞧见一座中式的牌楼,那牌楼上金灿灿的“茨厂街”三个大字,简直是“亮瞎眼”。
因为这儿是吉隆坡华人扎堆儿的地方,所以街上的铺子,基本上都是华人开的,旅馆、饭店、中药店、华文书店、茶楼啥的,那真是“应有尽有”。
还有那高高挂着的红灯笼,街边小贩的吆喝声,随处可见的汉字招牌……每一样都透着股子“东大”城市里头那种“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
林志远觉得“恍如隔世”,就好像一脚踏进了国内的大型批发市场,啥都熟,甚至让产生一种“人在国内”的错觉,那场景,简直跟国内老街上“赶大集”似的,一模一样。
这儿的东西吧,可能不如商场里头那么“高大上”,甚至满大街都是些“水货”、“便宜货”,可那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还有那“童叟无欺”的价格,再加上各式各样的中式美食,那可真是“招蜂引蝶”,吸引了游客“闻着味儿”就来了。
大太阳“当头照”的时候,来一杯罗汉果龙眼冰炖冬瓜,那叫一个“清甜滋润”,解渴得“没话说”;
或者来一碗热腾腾的义钦黑豆,再配上一碗冰爽甘甜的豆浆水,保管喝下去,“神清气爽”,暑气“一扫而光”。
等到了晚上,这地方更“来劲儿”了,简直跟过节似的,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街的两边儿,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儿,衣裳、小吃、首饰、手工艺品啥都有,看得“眼缭乱”,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把所有东西都看个遍。
来这儿吃夜宵的人,那真是“乌央乌央”的,酿豆腐、不甩、猪杂粥、卤鸭、牛腩面、炭炒福建面、瓦煲鸡饭、老鼠粉……一道道美食“摆在眼前”,简直让人“垂涎三尺”,就像咱们平时吃烧烤、逛大排档似的,露天餐桌上“高朋满座”,大家伙儿“撸起袖子”大快朵颐,那场面,你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来西亚的路边摊文化,那感觉,简直是“接地气”到了骨子里。
林志远觉得“大润发”超市集团在吉隆坡的总部落户后,可以再在唐人街附近开一家分店,这里的人流量以及消费水平保以赚得“盆满钵满”。
另外唐人街附近娱乐设施齐全,这里还有一家大型电影院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女,这就是著名的“亚太影视城”。
“亚太影视城”是香江“亚太影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遍布东亚、东南亚的影院。
林志远正出神地望着街景,忽然被一阵熟悉的粤语对白吸引。
转头望去,“亚太影视城”的巨幅led屏幕上,正播放着最新港产警匪片的预告片。
影院门口排着长队,各族青年人手一杯珍珠奶茶,有说有笑地等待入场。
“这家影院可不简单,”吴达芳指着橱窗里的老照片说,“它的前身就是几十年前邵氏兄弟来投资的华人影院之一……”
“后来,在八十年代中期,邵氏的影院被香江的影视巨头'亚太影视集团'整天收购。”
“改名'亚太影视城集团',从此开始迅速扩张,包括倭国、泡菜国、港澳台、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影院,拥有两万荧幕,当之无愧的影院霸主。”
林志远的目光被影院橱窗里泛黄的老照片吸引。
照片里,穿着旗袍的女售票员正微笑着递出电影票,背景是六十年代风靡南洋的粤剧电影海报。
“那时候一张票才五毛钱呢,”吴达芳抚摸着玻璃橱窗感慨道,“我父亲总说,当年邵氏影院上映《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整个吉隆坡的华人几乎倾城而出。”
影院侧墙的涂鸦艺术区,几位街头艺人正在创作融合了中华水墨与马来蜡染风格的新作品。
一个扎着脏辫的印度裔少年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着郑和宝船的轮廓,旁边戴着头巾的马来女孩正往画作上点缀金色的星月图案。
“要去看电影吗?”吴达芳指着电子显示屏,“今天有新上影的《杀破狼,听说是甄子丹、洪金宝、任达华出演,棒极了……”
“是吗,那我们去瞧瞧?”林志远闻言眼前一亮,他也是个资深影迷,最喜欢看港片,特别是警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