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游体 >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2159章 这一刻仿佛柏林的蓝色,再次降临

2159章 这一刻仿佛柏林的蓝色,再次降临

在这个莫斯科。

还没有人预料到会发生什么。

唯一一个提前看出了端倪的人。

可能就是正在看这场比赛的苏神。

启动蹬出。

蹬摆配合上,博尔特的手臂摆动幅度明显小于100米启动阶段。

100米启动时,手臂的大幅前后摆动是为了最大化向前的惯性,而200米启动中,他的手臂摆动更偏向于横向稳定。

也就是前摆时肘部向内收,后摆时幅度收窄。

这种调整是为了避免上肢惯性过大干扰身体向弯道内侧的倾斜控制。

同时,他的步长从第一步开始就保持相对克制,前5步的步长递增节奏平缓,而非100米中那种急促的步长爆发,目的是在加速过程中为身体姿态的逐步调整留出时间。

确保进入弯道时,身体已自然过渡到适合弯道跑动的倾斜状态。

这是……

力的传递与惯性调控?!

苏神现在已经是全神贯注盯在了博尔特身上。在刚刚博尔特拿出了稳定的三角支撑状态之后,苏神现在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移到。

即便是布雷克,都不能占据他的视线分后。

因为他发现。

博尔特在这里展现的能力。

和他想象中是完全不同。

你要知道,人体跑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运动,核心在于通过下肢蹬地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同时依靠上肢摆动实现平衡与惯性协同。

那么在生物力学中,“蹬摆配合”的本质是上下肢运动的耦合效应。

即是下肢蹬地时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躯干传导至上肢,而上肢摆动形成的角动量可反向作用于躯干,影响整体重心轨迹。

博尔特在100米与200米启动阶段的蹬摆差异,本质是对“推进力最大化”与“姿态稳定性”的策略性选择,其背后涉及惯性定律、角动量守恒及离心力平衡等核心原理。

博尔特居然会做明显的差异化?

要知道原本它的100米和200米差异化其实并不大。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格林吐槽他的原因。

觉得他完全是纯纯的浪费天赋。

因为正常人按他这么跑,200米就不可能跑这么快。

这是绝对的事情。

但是呢,他却硬生生跑得这么快。

这就搞的人实在是很破防。

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能够采取更加科学化更加技术化的跑法,那意味着这个成绩还能提高。

这一点是绝对的。

至于提高多少不好说,毕竟没有人跑得过他这么快的成绩。

但是提高是肯定的。

格林都深信不疑。

虽然像刘易斯那样的人,经常说博尔特是用药,可对于格林来讲吐槽博尔特有他一份,但是他的吐槽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博尔特的技术太烂……

局限就在这个点,说明他对于博尔特的实力还是很认可,就是觉得博尔特这个技术实在是让他难以忍受。

毕竟下一个博尔特在哪里那还不知道呢,拥有这么好的田径圣体,你不好好把极限激发出来,让世人看看人类的极限。

你就是暴殄天物。

即便是他跑出了惊世骇俗的19秒10+,这样一个恐怖的段位。

他的跑动技术其实也还是不太好。

而且他还是他没有这么努力,没有这么自律的状态下跑出来的成绩。

可问题来了。

现在的他。

今年的他。

莫斯科的他。

是这样的吗?

答案是——

不是。

这从100米其实就能看出端倪博尔特的各种技术性改变,让他的实力再次提升。身体素质的加强,身体健康度的提高,也让他对于技术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不说别的技术,就说他和苏神跑出来的最瞩目的技术……

六秒爆发第四阶段。

万分位解放极速。

就不可能出现。

这本就是他的身体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联合起来的产物。

因此结合这个基础上,再来看博尔特的200米……

顿时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实原本苏晨认为布雷克和博尔特可能也就是五五开。

谁都有机会。

可这么来看的话。

恐怕,苏神的想法也会变化了。

100米属于直线短跑,核心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提升步频与步长,实现速度爆发。此时的摆臂策略围绕“最大化向前惯性”。

博尔特这里做的就是——

大幅摆臂的科学逻辑。

惯性最大化与推进效率。

是的。

他竟然把惯性的运用不仅仅加入到了100米当中。

200米。

也同样进行了融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惯性与质量成正比。

100米启动时,上肢大幅前后摆动,摆幅可达肩宽的1.5-2倍,实质是通过上肢的质量位移形成向前的线动量。

当手臂向前摆动时,其惯性力通过肩部肌群传导至躯干,与下肢蹬地产生的向前分力迭加,显著提升整体前进的加速度。

生物力学研究显示,优秀短跑运动员启动阶段的摆臂贡献可达总推进力的15%-20%。

这叫做……惯性迭加效应!

苏神不知道博尔特他知不知道这个名词。

但是博尔特现在做出来的。

就是这样。

与此同时,摆臂频率与步频存在严格的1:1耦合关系。

即左臂前摆对应右脚前蹬,右臂前摆对应左脚前蹬。

大幅摆臂通过增加摆动幅度延长了上肢运动的力臂,在神经控制下,这种运动模式会反向驱动下肢蹬地幅度增大,形成“摆臂-蹬地”的正反馈循环。

再加上。

重心的前移优化。

启动阶段身体前倾。

躯干与地面夹角约45°。

大幅摆臂可通过调整上肢重心位置,进一步降低整体重心高度,减少蹬地时的垂直分力损耗。

同时,前后摆臂产生的水平方向角动量可抵消下肢蹬地时的旋转趋势。

确保重心始终沿直线轨迹前移。

避免侧向偏移导致的能量浪费。

好家伙。

这是什么?

这是利用惯性后做出来的……

200米启动阶段横向稳定摆臂的底层原理。

也就是利用惯性摆臂,使得离心力对抗与姿态控制强化!

200米包含弯道阶段,所以启动阶段的核心任务不仅是加速,更要为进入弯道时的身体倾斜做好准备。

博尔特的摆臂调整,以前就是想怎么来怎么来。

野性无比。

所以你很少听见别人讨论博尔特的运动技术,并不是他没技术,就是你采取他这样的技术……

那不好意思,你根本不可能跑到他这么快。

所以他的这个技术对于很多精英运动员甚至是一线运动员来说,没有学习的必要。

因为他的技术就是……不怎么样。

用他这一套技术可能会跑得更慢。

唯一能够用这套技术跑这么快的人。

可能也只有博尔特他自己。

但是这一瞬间。

他做的不是这样。

苏神很清楚的看见。

博尔特这个时候做出以下操作:

前摆肘部内收。

后摆幅度收窄。

这本质是通过控制上肢角动量,来平衡弯道离心力。

这样的东西。

是博尔特能做到的吗?

是那个技术不匹配现有能力的博尔特???

他竟然把100米里面做的一些东西开始调动到200米里面。

首先开始展现的就是。

离心力与身体倾斜的力学平衡。

弯道跑动时,人体做圆周运动产生离心力,方向指向弯道外侧。

为平衡离心力。

身体需向内侧倾斜,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抵消离心力。

此时,上肢若大幅前后摆动,会产生沿运动方向的角动量,干扰身体倾斜角度的稳定性——前摆幅度过大易导致身体向外侧倾倒,后摆幅度过大则会加剧内侧倾斜,破坏平衡。

博尔特这里就采取:上肢横向角动量的调控作用。

与其对抗。

200米启动时,博尔特的摆臂从“前后向”转为“偏横向”。

也就是所谓的,前摆肘部内收,使摆动方向更靠近身体中线。

后摆幅度收窄,减少向外侧的惯性。

实质是通过减少前后向角动量,增加横向稳定角动量。

苏神对于这个做过相应的生物力学数据显示。

苏神实验室的数据证明——这种摆臂模式可使上肢横向角动量提升30%。

其作用类似“平衡杆”。

当身体因离心力有向外倾斜趋势时,内侧摆臂产生的向内拉力可抵消部分离心力。

反之亦然,从而维持倾斜角度的动态稳定。

你这要是布雷克做出来的。

苏神觉得还有点可能。

博尔特,你不是在开玩笑吗?

再加上启动瞬间,前后大幅摆臂主要依赖胸大肌、背阔肌等大肌群的伸缩,而横向摆臂则更多调动三角肌、斜方肌等小肌群进行精细控制。

这种调整可降低上肢能耗,减少大肌群不必要的收缩,同时通过小肌群的快速收缩响应身体倾斜的细微变化,提升姿态控制的灵活性。

对于博尔特而言,其肌肉纤维类型中快肌占比极高,这种精细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放大,确保在高速启动中仍能精准调控身体姿态。

除了这些肌肉的调整。

他甚至利用惯性。

做了一个省力的杠杆。

起码比100米省力。

为什么呢?

假如说100米启动的大幅摆臂虽能提升推进力,但也会产生较大的惯性负荷——

手臂前摆时,躯干需克服其惯性做正功。

后摆时,又需消耗能量减速。

那么200米启动若沿用此模式,过大的上肢惯性会迫使躯干额外耗能维持倾斜姿态,导致能量浪费。

但之前博尔特用的就是这一种更加消耗能量的方式。

当然他之前是无敌的也是无解的。

没有人能威胁到他。

加上他是世界纪录保持者,又是人类第一个打开19秒20的人。

那他有这个任性的资格,可以去做一切事情。

而且那个时候人处于极致巅峰。

所有人都对自己点头哈腰,所有媒体都对自己极尽吹捧。

人在最成功的时候,你基本上是听不进去劝。

甚至会觉得自己这样就是最好的,没有必要改变。

这就是所有处于人生巅峰的人都会有的错觉。

但是你还真说不了他什么,因为其余人还真没他快。

就是这么难搞。

所以博尔特面对格林的说法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面对美国一些实验室的邀请。

也是无情拒绝。

甚至表示自己毫无兴趣。

为什么呢?明明牙买加的科研实力以及运动学能力都很弱。

他只要和这些结合起来,明明就可以更强。

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就是因为人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会出现难以抑制的自负。

这一点是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甚至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毕竟那个时候,就算是人家跟你说的是金玉良言。

你也根本听不进去。

听进去了,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真正能够彻底的反省自己,真正能够从心眼里去审视这个事情的时候,那只有——

跌落巅峰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这个动物的本能才会去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分析自己。

才会从心底里产生动力。

让自己做出改变。

之前的博尔特没有这个觉悟。

但是现在呢?

这一个冬训的态度已经证明了一切。

因为苏神不跑200米,也不需要和博尔特这么一对决。

所以其实他忽略了这一块的关注。

直到现在他才突然意识到。

原来博尔特这家伙。

不仅仅是100米。

这一次冬训。

200米这方面。

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呢?

摆臂幅度收窄。

上肢质量的位移距离缩短。

惯性负荷降低。

可将更多能量分配给下肢加速。

同时减少因对抗惯性导致的能量损耗。

完全符合200米“长距离加速需兼顾耐力”的需求。

这……

已经和之前的博尔特。

判若两人。

你说是判若三人都行啊。

而且现在他的启动策略发生了变化。

之前就是和100米类似。

现在明显改变了。

博尔特现在200米启动时的步长策略,采取的是前5步递增节奏平缓,而非100米的急促爆发。

本质是通过控制下肢蹬地力度与步频。

为身体从直线到弯道的姿态过渡预留调整空间。

看起来好像以前那种启动更加暴力。

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整个前程里面。

放到整个弯道里面。

你就会发现。

他现在做的。

才更加正确。

100米直线启动时,步长的急促爆发,前5步步长可从1.2米快速增至1.8米,甚至因为博尔特身材高大,还可以增得更高。

旨在通过增加每步推进距离提升速度。

此时身体前倾角度随速度提升逐步减小从45°增至60°,姿态调整简单直接。

但200米启动后需进入弯道,身体倾斜角度需从0逐步增至15°-20°,这一过程若步长爆发过快,会导致下肢蹬地产生的水平分力突然增大,迫使身体倾斜角度骤变,破坏离心力与地面反作用力的平衡。

没错,这就是之前格林说博尔特弯道跑得不好的原因之一。

光是他看起来那暴力的启动方法,其实会让博尔特的下肢蹬地水平分力太大,或使自己的身体斜角难以控制,使得身体命对弯道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时候……没办法做好与地面的反作用力平衡。

而现在呢?

博尔特的做法是——

平缓的步长递增。

前5几步步长从1.2米增至1.5米。

可使身体倾斜角度以0.5°/步的速率缓慢增加。

确保每一步的蹬地方向。

力度与倾斜角度匹配。

避免失衡。

这叫做步长与身体倾斜的动态适配。

接着做步频与离心力增长的同步性。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速度是步长与步频的乘积,那么200米启动时,若步长急促爆发,速度会快速提升,导致离心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急剧增大,身体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倾斜角度以平衡。

而平缓的步长递增可使速度呈线性增长,这个时候离心力的增幅与身体倾斜角度的调整速率同步,确保每一步的离心力都处于可控范围。

博尔特的步频在200米启动阶段保持稳定,开始通过步长的渐进式增加实现速度提升。

这种“步频优先、步长缓增”的模式,正是对弯道离心力增长规律的精准适配。

然后就是,下肢关节角度的适应性变化。

也就是步长控制本质是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角度调控。

100米启动时,为追求步长爆发,膝关节蹬伸角度可达160°以上,以最大化蹬地幅度。

但其实这种方式不太适配200米的启动弯道切入。

只是以前的博尔特实力实在是太恐怖,强行硬来。

现在走不同。

现在博尔特的200米启动的时候。

膝关节蹬伸角度保持在140°-150°。

保留一定弯曲度。

这种“不完全蹬伸”可增加下肢的缓冲性——当身体向内侧倾斜时。

弯曲的膝关节能通过弹性形变吸收部分离心力冲击。

同时为下一步调整步长和方向预留发力空间。

避免因关节锁死导致的姿态僵化。

这还是博尔特?

不管是从体系还是从技术的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