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二十四章 僧家之道

第二十四章 僧家之道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

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

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

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

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

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

这三条是经验之谈。

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

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

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

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

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

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

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李栖驾,茶会品饮有陆羽出席,陆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

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

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

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

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

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

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

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

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

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

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

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

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

此茶仍由僧人种植。

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

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

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

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发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此外还有咱们普通人的世俗茶道。

的确,茶既是雅物,亦是俗物。

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

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

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

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

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发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着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