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二十五章 文化寓意

第二十五章 文化寓意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着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同时在中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

例如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

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

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

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

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

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

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

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

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

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

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

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

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

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

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

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

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

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

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

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

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发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

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

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

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

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

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延伸阅读

佛教茶道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

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

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

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