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既然水的作用这么大,那雨算不算水呢?”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当然算,不然求雨做什么?”
歌:“秋雨的一般要祭祀,念经吗?是不是求的雨神,却不是水神呢?”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道教在承袭传统的祈雨仪式时,又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与道教的教规教仪相统一。道教不少经典记述晾教的祈雨仪式。道教的祈雨仪式主要包括设坛、诵经、献祭等部分,是用道教的方式对传统的祈雨仪式加以程式化、规范化的产物。道教祈雨发展到清代则更为繁琐复杂。祈雨前,要选定地点筑坛,用八张桌子分别放上一支瓷瓶,瓶中插上柳枝和一面彩旗。”
突突鱼笑道:“呵呵,我知道八张桌子围成一圈,分别代表八个方位,方位名称用彩笔书于旗上。设坛毕,须择吉日良辰,请高道登坛祈雨。祈辞陈农务急需雨水的情状,诉农夫盼雨之切,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士念咒时,还要取净瓶中的枝蘸水向四周挥洒。如不降雨,道士则反复念诵:“地絪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等语。道教祈雨仪式,既有对传统的因素,也有道教的独创。”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水崇拜对道教的理论、神仙谱系、法术仪式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明,道教是一种深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的宗教,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曾经过:“中国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噗噗鱼道:“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白云一种韧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歌:“哦?抬头看的是谁?”
噗噗鱼道:“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歌:“发生什么事了?”
噗噗鱼道:“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歌:“驿站是干什么的?”
噗噗鱼道:“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官,不入品级。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