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十门,还是从大凌河城的城头上拆卸下来用于轰击闾阳驿城的那批重炮。
好在城东和城南的两路人马,都不是这一次攻打广宁城的真正主力。
真正的炮击主力是祖大寿的大帅府中军车炮营,由刘周智、高勋、祖泽远、祖大名等人指挥的大帅府中军车炮营,共有前后左右四营。
累计有其多年积攒下来的各类火炮五百余门,其中由朝廷历年调拨和他们自己出钱铸造的重型大炮八十一门,其他各类大将军炮、佛朗机炮、虎蹲炮四百余门。
平时这些火炮以及拥有这个火炮的几个车炮营,几乎都是分散布防在杏山、塔山、连山甚至宁远等地,很少集中使用。
但是这次出兵广宁,乃是倾力之战,祖大寿也确实下了决心,遂把分散在各处的车炮营,统统收归其中军指挥,全部调集到了前线。
与此相应的是,蓟辽督师府中军直属的朱文德所部车炮营中,也有当年崇祯皇帝花费重金利用西人汤若望等人在京铸造的重炮,调拨给蓟辽督师府的总计二十门,平常视若珍宝,舍不得用,这一次也都运到了前线。
也就是说,在崇祯十六年的四月下旬,整个广宁城外,几乎集结了整个辽西各路兵马车炮营的所有重炮,总计达到了一百二十九门。
除了重炮之外,其他各类火炮仍有上千门,其中不乏从杨振手里购买到的冲天炮、飞雷炮之类的犀利火器。
但是这些中小型火炮,在用于防守的时候还可以,而在攻击广宁城的作战之中,其实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就这样,从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巳时开始,云集广宁城的大军,分布于东、南、西三面的重炮阵地一起开火,以城西重炮阵地为主,对广宁城发起了猛烈炮击。
城东和城南的重炮阵地雷声大,雨点小,击中城墙或者打上城头的弹丸,没有那么密集,对于守城清军来说,尚可忍受。
但是城西的重炮主阵地上,不仅雷声大,雨点也密集,哪怕阵地上的百余门重炮分作三轮,依次设计,也仍然将整个西城墙打得摇摇欲坠。
这一世,广宁城乃是“大清国”的西线重镇,从黄台吉还在世的时候就一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修扩建。
现而今,不仅城池规模更胜从前,而且其城防的完善与坚固程度也远超从前。
也因此,包括祖大寿本人在内的辽西各路将领,虽然有很多人都在曾经的广宁城内驻扎过,对曾经的广宁城很熟悉,可是时至今日,却如同在打一座完全陌生的城池一般。
好在围攻广宁城的辽西各路人马,无论从人马数量,还是从重炮数量上看,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都清楚,打垮广宁城的城防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所以并不焦虑。
另外,洪承畴与祖大寿早有计划,通过围三缺一的战略,试图逼迫城内守军出逃,然后进入广宁城北面的埋伏之中。
到时候,广宁城东、西、南三面枕戈待旦的各部骑兵,将会和已经埋伏在城西北的祖大乐、桑噶尔赛、吴巴什等部骑兵一起,将他们统统吃下。
至于沈阳方向的清国援军,不论是洪承畴本人,还是一贯谨慎的祖大寿,都认为,杨振必定不会坐视其亲叔父杨国柱陷入险境之中。
所以,沈阳方向的清国援军,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来自铁岭方向或者科尔沁方向的清国援军,他们也没太放心心上。
其一,铁岭方向的清国援军距离过于遥远,清国就算抽调援军,大概率也是从沈阳方向来更加近便。
其二,经过了之前出击边外部落的历练,辽西各部人马对于边外的蒙古部落骑兵已经没有那么担心了。
在他们眼中,那些外藩蒙古部落的轻骑兵们固然行动迅速,来去如风,可是他们装备低劣、军纪松散,没有了清虏八旗的统一指挥,他们根本不是“关宁铁骑”的对手。
也正因此,虽然四月二十六日当天,广宁城的城墙并未被自军的重炮所摧毁,可是云集广宁城外的辽西各路人马依然士气高昂,丝毫不坠。
各处重炮阵地一直打到入夜天黑,然后各处营地内人欢马叫的做着防范城中清军出城夜袭甚至是出逃的准备。
然而与此相应的是,坐镇城中的清虏镶红旗旗主多罗克勤郡王罗洛浑,则领着旗下总管大臣与广宁驻防八旗衙门的满蒙固山以及昂邦章京们,急得团团转。
“辽阳城已经确定失守有一个月了,皇上那边不仅没有派兵夺回,而且迟迟不往广宁派遣援军,难道是要放弃广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