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在成都盘桓数日,终于有了些许消退的迹象。
就在这冬意稍减的日子里,一个让整个峨眉电影制片厂都为之振奋的消息传来了。
经过导演陆晓雅和剪辑师夏正秋夜以继日的精心打磨,反复比对、调整每一个镜头和声画细节,《牧马人》的最终成片,终于制作完成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厂。
一时间,无论是参与拍摄的主创,还是后期制作的人员,甚至是行政后勤的同志,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这部片子对峨眉厂的意义可不一般。
回想起来,从项目最初立项时的忐忑,到组建团队时的忙碌,再到远赴山丹军马场经受风沙与寒冷的考验,期间经历了摄影师老刘突发疾病的意外,又有陈屿临危受命扛起摄影机的插曲……一幕幕恍如昨日。
时间竟过得如此之快,不知不觉间,日历已经翻到了1980年。
就连一向乐天派、似乎从不感叹时光的韩三坪,拿着那盒沉甸甸的、标志着工作最终完成的电影胶片时,也不禁摩挲着盒盖,喃喃自语了一句:“真快啊……这就……八十年代了?”
感慨归感慨,时间的流逝更衬托出成果的珍贵。
所有人的心情都极好,因为电影制作完成,就意味着它即将走出厂区,接受更广大观众的检验。
用不了多久,这部凝聚了峨眉厂上下心血、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片”的《牧马人》,就将出现在全国的银幕上。
那种即将与亿万观众见面的期待感,以及作品本身可能带来的荣誉,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激动。
按照电影厂的惯例,一部影片在正式送审和公映之前,通常要先在厂内部进行一场小范围的试映,既是对成果的最终检阅,也算是一种内部的庆功和仪式。
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小放映厅再次被利用起来。
这一次,坐在里面的不再是好奇兴奋的普通职工家属,而是《牧马人》的主创团队和峨眉厂的领导层。
导演陆晓雅、编剧兼临时摄影师陈屿、主演朱时茂、朱琳、以及韩三坪、夏正秋等核心人员悉数到场。
厂领导这边,厂长袁小平、副厂长陈德有、以及另外几位分管党务、后勤、财务的书记、主任也都出席了。
气氛比起看内参片时,多了几分正式和庄重。
灯光熄灭,熟悉的放映机转动声响起,光束投在银幕上。
《牧马人》的故事,第一次以最完整、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它的创造者们面前。
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放映厅里异常安静。
只有影片中的对白、音乐和自然声响在回荡。
人们沉浸在那个发生在西北草原上的故事里:许灵均的命运波折、李秀芝的善良坚韧、两人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以及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质朴的情感……
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灯光重新亮起时,许多人还沉浸在情绪里,一时没有回过神来。
片刻的寂静之后,是发自内心的、热烈的掌声!
“好!拍得好!”老厂长袁小平第一个站起身,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赞赏,他用力地鼓着掌,目光扫过主创团队,
“晓雅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也好!尤其是朱琳同志,那个追车的镜头,看得我这老头子眼眶都发酸!
还有陈屿同志,剧本写得好,摄影也顶了上去!夏师傅剪辑得更是流畅自然!这是我们峨眉厂近年来难得的好作品!”
副厂长陈德有也频频点头,感慨道:“确实难得。故事讲得感人,画面也拍得美,尤其是草原那些镜头,看得人心旷神怡。
剧本的底子打得实在太扎实了,人物立得住,情感也真。”
得到了两位最高领导的肯定,主创人员们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琳激动得眼圈有些发红,悄悄用手背擦了擦眼角。
朱时茂憨厚地笑着,不住地向领导们点头致谢。
陆晓雅导演虽然表现得很克制,但微微颤抖的嘴角也显露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然而,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