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没亮,陈屿就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
他到门前的草垛里找了几把干麦草,用绳子将它们捆起来,跟行李放在一起。
山区的小路并不好走,尤其在下过雨后,路面湿滑极易摔倒,有些还是临崖路,没光亮根本不行。
这个年代物资奇缺,整个生产队也找不出几只电筒,村民们只好自己想土办法。
这些麦草就是陈屿的火把。
遇到看不清的路,只需要用火将麦草点燃就行。
虽然每一把麦草只能燃烧几分钟,但足以照亮十几米的山路。
陈屿大致算了算,从小雨村到镇上大概有四五段艰险的路,烧完这些麦草基本能走出去。
刚走出小院,锁上门,身后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传来,期间还夹杂着一些喘息声。
陈屿回头一看,黑夜中,却见一个小姑娘提着篮子匆匆赶来。
姑娘十四五岁,大眼睛小嘴巴,红扑扑的鹅蛋脸,一条辫子垂在身后,模样很是标致。
只不过篮子挺大,跟她娇小的身躯形成鲜明对比,看样子很是吃力。
她叫李小米,是村长家的二丫头,这么着急忙慌,很显然是来“送行”来了。
很快,李小米来到身前,喘息着说道:
“屿哥哥,爸让我送送你。”
说罢一把拉开盖在篮子上的布,将整个篮子举过来。
“这些是我妈连夜做的,爸让你带着,车上吃。”
低头一看,只见篮子里摆着十几个鸡蛋,还有些煮熟的红薯,此刻还冒着热气。
目光所及之处,竟然还有.......肉干?
陈屿愣了一下,心里很是复杂。
他定了定神,这才说道:“小米你拿回去,这些能卖钱的,我自己带了有吃的。”
1979可不比后世,鸡蛋也不是普通食物,不管城里还是乡下,这都算奢侈。
不是日常消费品,而是营养品。
就算有票,鸡蛋也差不多要一毛多钱一个,而且供应量极少,不是想吃就能买得到的。
只有在节假日或者家里有孕妇或病人时,凭证明才能多买一些。
平日里的时候,村民家但凡有鸡下蛋,
第一反应也是拿去集市卖钱,绝不会拿来自己吃。
一个鸡蛋一毛多钱,十几个鸡蛋能卖两块钱,这是一笔很大的钱。
有多大呢?
够一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
鸡蛋尚且如此,更别提肉干了,这年头要弄到肉干可不容易。
光是眼前这一小篮子,几乎就是一个家庭一两个月的收入。
也正因为如此,陈屿才近乎本能地婉拒。
这实在有些“贵重”。
不料李小米轻轻一顿,红彤彤的小脸看上去还有些生气,
“哼!屿哥哥,你不要我就去叫我爸!”
“再说了,这些鸡蛋都煮熟了,就算拿到集市去,也卖不了了啊~”
跟她爹一样,李小米性子很急,急得有些可爱,篮子举过来就没打算拿回去。
眼见她转身要去找村长,陈屿这才接过篮子,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说谢谢么?
相比于这份情谊,这两个字实在太轻,根本没什么意义。
说保重或者再见么?
陈屿不想这么说,如果有机会,自己以后还会回来的。
多么可爱的人啊,他怎么舍得。
细想一下,陈屿什么都没说,只是捏了捏李小米的小脸包,
“小米要好好学习,哥哥会回来看你的。”
小姑娘一下哭了,豆大的眼泪瞬间掉下来,看着陈屿道:“真的么?屿哥哥你可不能骗我!”
尽管李小米才十三四,但已经到了约莫懂事的年纪,知道陈屿这一去,以后怕是很难再见面。
这种事并不新鲜,知青们对农村的态度更是复杂,总的来说喜欢的少,厌恶的多。
当初决定返城的时候,不少人是吵着闹着逃回去的。
他们这辈子都不想再提起农村两个字,更别提回来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但凡提起这段时光,不少老知青都捶胸顿足,有的甚至咬牙切齿,后来某个不重要的文学分支就起源于此。
陈屿稍有不同,他在小雨村度过了三年还算愉快的时光。
老周,村长,李小米,这些都成了记忆中很鲜活的人,也成了他的羁绊。
“当然,哥哥说到做到。”
说完陈屿头也不回,快步离开。
没办法不快啊,不然眼泪包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