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未来不久之后到来的战争,加班加点地生产枪炮弹药也是必不可少的。未来总不可能让士兵们赤手空拳地上前线战场和敌人搏斗吧。
查理陪同父亲约瑟夫二世皇帝到格拉茨兵工厂视察的时候,正巧遇见了同样来此观摩的奥地利皇家陆军炮兵少将,列支敦士登亲王阿洛伊斯一世。
作为被誉为是“奥地利现代炮兵之父”的上上任列支敦士登亲王约瑟夫·文策尔一世的侄孙,现任列支敦士登亲王阿洛伊斯一世,也在伯祖父约瑟夫·文策尔一世和前任列支敦士登亲王父亲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就对火炮有着超出寻常的兴趣和热爱。
在听说查理提出了铁模铸炮法之后,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亲王便一直想要见查理一面。
并且提出自己设计的新式火炮。
列支敦士登炮系的体系大概分为三种:野战炮、攻城炮和要塞炮。
野战炮包括三磅炮、六磅炮和十二磅炮,其炮管长度为16倍径左右,炮身后部为圆柱体,有两处变粗的加强段,耳轴之前的部分逐渐变细,装药达到了弹重的1/4,部分质量好的3磅炮装药直接就是1磅,即弹重的1/3。
轻型攻城炮为短管的12磅和24磅炮,炮管长度为18倍径,炮身设计和野战炮类似,也是先圆柱再变细,装药量为弹重的1/4。
长管重型要塞炮也是12磅和24磅炮,炮管长度分别为27和23倍径,整体呈锥形,没有标准的圆柱部分,12磅长要塞炮装药量为弹重的1/2,而24磅长要塞炮装药量为弹重的1/3。
三磅野战炮炮重212kg,炮膛深114.514cm,口径7.45cm。六磅野战炮炮重397kg,炮膛深144.5cm,口径9.4cm。十二磅野战炮炮重755kg,炮膛深182.25cm,口径11.82cm。短十二磅攻城炮重1006kg,炮膛深239.2cm,口径11.82cm。短二十四磅攻城炮重1852kg,炮膛深258.12cm,口径14.91cm.长12磅要塞炮重1706kg,炮膛深307.5cm,口径11.82cm。长二十四磅要塞炮重2694kg,炮膛深329cm,口径14.91cm。
相比旧式长二十四磅炮,新的长二十四磅炮装药量更低(从十二磅下降到八磅),所以炮身没有使用特别高强度的青铜,重量比原来降低了500kg。
一维也纳磅大概是561.2g,采用列支敦士登炮系后,奥地利炮兵的机动性也大大加强。
这也使得奥地利军队炮兵的三磅炮和六磅炮无论是从威力还是重量上,都要远远胜过法国军队炮兵的四磅炮和六磅炮。
而查理所提出来的铁模铸炮法更是提升了火炮的铸造工艺,使得炮身炮管的光滑程度和降低杂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铸造效率也大大提升,是以前1.6~2.5倍左右。
此外,阿洛伊斯一世提出了两种他设计的新型火炮——七磅炮和十磅炮,前者重量相比六磅炮增加的并不多,后者也要比奥地利现役的十二磅炮轻便上不少,但是却可以用来弥补同等量级火炮上,奥地利军队火炮在法国八磅炮、俄罗斯八磅炮和英国九磅炮上的火力空缺。
顺带手的,阿洛伊斯一世还提出了优化奥地利炮兵部队的机动性和运输效率。
与法军的炮兵部队相比,奥地利军队的是缺乏骑炮兵,奥地利的一些骑兵在1780年编成骑炮兵,这些机动部队通常装备新型6磅炮和7磅榴弹炮,炮手们没有骑马的,而是乘坐在改装弹药箱车上,俗称香肠车(Wurst-Wagen),他们横着一前一后的坐着,另一些坐在弹药箱车的特制的座椅上。
为了提高他们的机动性,阿洛伊斯一世建议实行新的炮兵法规,废除香肠车,将用来专门负责驮着弹药的驮马普及推广到各炮兵部队编制单位。
与其他部队相比,奥地利炮手仍然没有独立的骑马队,而且他们还要冒着一定的风险坐在带有简易垫料的弹药车上,虽然他们无法追上骑兵,但远远快于步行的同僚,他们一般都很缓慢所以需要在战斗中受到重点保护,虽然士兵和火炮都很优秀,但他们在战斗中的效率不如英国或法国的骑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