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两口子都是德意志人。
扒开一张俄罗斯沙皇的面皮,你会发现藏在下面的其实是一张德意志人的脸。
实际上,这个时代俄罗斯宫廷其实一直都是高度德意志化的,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在俄罗斯也有不小的话语权。
原本历史上也要一直等到十九世纪后期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俄罗斯宫廷才开始斯拉夫化。
西班牙现在也是奥地利的娘家人了,自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两国和解,皇帝约瑟夫二世和托斯卡纳大公莱奥波尔多一世(利奥波德一世在意大利的音译)的妻子都是来自西班牙的公主。
再加上两国也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
法奥两国,查理的姑姑玛丽·安托瓦内特是法国王后。
可以这么说,奥地利的外交环境现在之所以这么轻松,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玛利亚·特蕾莎女皇和宰相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努力。
早在十六世纪哈布斯堡王朝通过联姻使得查理五世联统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之后,就陷入了几乎全欧洲的围剿。
在进入十八世纪之后,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现在较为宽松的外交困境。
并且使得欧洲各国把目光和矛头都转向了法国。
……
奥斯曼帝国,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皇宫。
在不久之前的巴尔干战争之中,奥斯曼帝国可谓是损失惨重,由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土地尽数割让给了奥地利和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也丧失了不少领土,导致奥斯曼帝国人口锐减至一千八百万,彻底掉出了列强俱乐部的行列。
税收锐减,巴尔干半岛上工业和农业重镇基本上也都被奥地利和俄罗斯打成了一片白地,安纳托利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后方也被库尔德人和巴尔干各民族组成的起义军搅地天翻地覆。
国内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口也在日益增大。
不过,好歹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的体量还摆在这,烂船还有三斤钉,奥斯曼帝国现在依旧是一个地区性大国。
在战后,代表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在《雅西和约》上签字的倒霉的沙欣·阿里帕夏作为替罪羊,为这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惨败负了全责,所幸只是被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撤了职,无性命之忧。
而在沙欣·阿里帕夏被撤职之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又任命了优素福帕夏接替沙欣·阿里帕夏作为奥斯曼帝国新一任的大维齐尔。
作为奥斯曼帝国国内为数不多的进步派贵族,优素福帕夏上台之后,就对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说道:“陛下,我们变法吧!”
而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知道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虽然在巴尔干战争结束之后,奥地利和俄罗斯目前都在忙着消化从奥斯曼帝国身上割走的战利品,短期之内是不会再针对奥斯曼帝国了。
但是,东方的波斯帝国恺加王朝现在对于奥斯曼帝国的东部疆土,也是虎视眈眈,从巴尔干战争期间就想要浑水摸鱼,只不过碍于在土伊边境重兵防守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这才没有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