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想要废奴,最起码地也要等到十年之后,把他母亲叶卡捷琳娜二世熬死了再说。
但是,对于未来的俄罗斯沙皇是否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查理表示怀疑。
毕竟不是哪个君主都有像查理的父亲约瑟夫二世皇帝一样的魄力,刚一即位为了让国家的财政状况达到收支平衡,就把父亲弗朗茨一世留给自己的巨额遗产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库。
如果换做了是别的开明专制的君主,查理可能会怀疑他是沽名钓誉之辈,政治作秀,但是自己父亲约瑟夫二世皇帝,他是真表里如一啊!
想一想,能让一个大国的财政状况扭亏为盈,查理的祖父弗朗茨一世得是给父亲约瑟夫二世留了一笔数额多么庞大的遗产,说全捐就全捐了,哪怕是换了查理都不一定舍得,最多捐一部分,全捐是不可能的。
这真是人民的慈父啊!
怪不得很多人对查理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您父亲这样的皇帝。”
查理时常感觉,相比于帝国皇帝的身份,父亲约瑟夫二世更加认为自己是奥地利这个国家的第一公民。
而奥地利能够废除农奴制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很大原因是奥地利废除农奴制度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奥地利农奴制度的巅峰时期正值利奥波德一世皇帝在位时期,利奥波德一世继承其父斐迪南三世建立的绝对君主制,强化专制君权的渗透,以各种方式,驯服自家领地上的贵族地主。
皇帝勒令农民每周三天,替贵族地主作白工,鼓励贵族地主将大量农产品卖出获利,换取奥地利与波西米亚贵族对君王的效忠。
这个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贵族地主因此向利奥波德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权,任由哈布斯堡的王室政府,掌控主要的立法与收税大权。绝对君主制因此稳定地扎根在哈布斯堡领地上,并且越扎越深。
但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试图撕毁《匈牙利宪法》的计划却并没有成功,因此只能向匈牙利贵族们妥协,向他们许以自治特权。
那时候的奥地利,境内近一半的人口都是农奴。
后来在1705年利奥波德一世皇帝驾崩,约瑟夫一世皇帝继位,他继位之后,于驾崩同年的1711年之前镇压了匈牙利贵族们的叛乱,削弱了他们的自治特权。
后来1711年约瑟夫一世皇帝驾崩,其弟也就是查理同名的曾祖父查理六世皇帝继位,查理六世皇帝继位之后采取的手段相较乃兄更为强硬,直接取消了匈牙利贵族们的自治特权,并且在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派驻奥地利的总督。
直到后来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驾崩,查理的祖母玛利亚·特蕾莎女皇继位,为了打赢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争取匈牙利贵族们的支持,将立法权又还给了匈牙利议会,同意调换总督(匈牙利副王)职位时,应征得匈牙利方面同意;在商谈匈牙利内政、外交事务时,只邀请匈牙利人参加;有关匈牙利境内的职务和称号仅授予当地居民。
农奴制度一直是束缚奥地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玛利亚·特蕾莎女皇虽然没有宣布废除,但她取消了由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和领主裁判权等特权,同时减少了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数量等,缓和了地主和农奴的矛盾,为将来的废奴活动作好了铺垫。
玛利亚·特蕾莎女皇还开始了教会改革,主要是迫使主教们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罗马教皇效忠。她的这些举措,为约瑟夫二世时期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在二十年间,奥地利的年财政总收入上涨超过三倍!这也多亏了玛利亚·特蕾莎女皇取消了由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包税制。不然的话,奥地利现在的状况不会比法国好多少。
可以这么说,约瑟夫二世皇帝和查理以及一众维也纳宫廷重臣们的种种改革措施,之所以每一次都有惊无险地顺利实施。真的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约瑟夫一世皇帝和查理六世皇帝兄弟两人接连削弱地方贵族势力,玛利亚·特蕾莎女皇又在伯父和父亲留下的基础上,改革了内政、外交和财政,削弱了地方地主们的势力,并且建立起来了廉洁高效的行政机构,才得以让约瑟夫二世皇帝的种种改革措施,都有惊无险地得到落实贯彻。
约瑟夫二世:你们都只看到我父子二人挥剑用了一瞬,却不知道我父子母祖四代五人,光是磨剑就用了八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