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后世,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别说见,就连听也会觉得绝望,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这些贵族们的日常。
这么鸡娃,除了那些一生下来智力有缺陷的以外,不说培养成天才,最低也是远超普通人才的水准。一块废铁都能够练成钢材。
因为相比于底层民众,这些贵族们有大把的财富可以让他们用其来投入到子孙的教育上来,这也使得这个时代的贵族们的成才率,远超底层民众。
而目前奥地利国内二三十万的贵族子弟们,不说全部,那也是接近99%的,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而这二十多万的贵族子弟,肯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有官做。能够出来做官的肯定也都是极少数。
这也就造成了不少人才被埋没,整日里在家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或者是参加一些无实际意义的交际。
贵族作为国家的基石,肯定也不能一直进行无休止的打压,那么长此以往,谁还为国家卖命?
所以也需要打一棍子,给一颗甜枣,时时刻刻敲打着,使其张弛有度,成为皇帝和帝国麾下,最得力的爪牙和鹰犬。
因此,在枢密院议长克拉夫特·冯·西格蒙德侯爵及一众顾问官的建议之下,向维也纳宫廷提出了一种面向广大贵族子弟以及社会精英的官员录用考试制度。
不用怀疑,主要还是为了那些赋闲在家的贵族子弟们能够有个差事干,不至于整天在家吃喝玩乐,至于社会精英,那也只是捎带脚的,现在这个时代能够称得上是社会精英的,至少也得是出身中产阶级的良家子。
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从基数上比不过贵族,自然也竞争不过贵族。
现在把他们顺带手放进来,也是为了给自己家里的那些纨绔子弟们紧紧皮,有点危机意识。
这些宫廷精英可是相当自信,他们可不认为只是开了个口子,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就能够竞争得起自家从小鸡娃式培养起来的子弟。
毕竟,双方的差距可不仅仅只是教育,出身贵族家庭的子弟们的眼界以及从父祖辈那里耳濡目染来的人生阅历,也远非常人可比。
经过,维也纳宫廷约瑟夫二世皇帝和诸位大臣们的一致商讨过后,先商量出来了基本的框架,虽然相比于后世的文官考试制度,现在奥地利官员录用考试制度尚且还没有脱离其局限性,但是相比于之前的恩赐制,已经是相当大的进步。
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没有一出现就十全十美的制度,每一种制度在诞生之后,就要经历一次次的完善打补丁。
首先定下的,就是排除绝大部分人的报考条件和资格。
比如,至少要拥有文理中学或者是实科中学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精通德语和法语,光是这两点就能够淘汰不少人了,想要在帝国政府内任职,总不能够连帝国的官方语言德语都说不利索吧,其次法语作为这个时代欧洲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要求精通也不过分吧?
其次,就是家世清白,政治思想正确(忠君爱国)、三观正常、家族连续五代无违法犯罪记录,避嫌制度(同一家族的成员,不能够在职能相近或者是有隶属关系的部门同时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