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第313章 美国并不美

他们入住的公寓是一栋老式公寓,条件并不是很好。文学奖的组委会的招待部门给获奖的作者安排的有专门的住宿,不过刘一民觉得没必要自己单独折腾,于是也就住在了这里。

公寓的楼下有一个咖啡厅,在爱德华的带领下,刘一民跟当地的几个记者见了一面。

咖啡厅内,爱德华向刘一民依次介绍:“这位是《纽约时报的记者琼克、这位是《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这位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这位是”

刘一民一一跟这些记者握手,并笑着跟他们打招呼。

“刘,感谢你为美国人带来了精彩的文学作品,小说里面的和解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美国人学习。你来到美国,感觉美国怎么样?”《经济学人报的记者尼拉笑着问道。

“美国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国家!”

“对比中国呢?”

“中国对我来说当然更好!”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艾德笑道:“哦?可是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很多中国人来到美国之后,他们都不想离开了!”

“我相信更多的中国人想的是如何学习先进的经验回去建设祖国。我们现在物质跟美国有差距,但是我们的精神非常富足,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精神和物质都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希望美国人民的精神也能够富足起来!”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爱德华见状,插嘴道:“我见过很多来美的华人,他们比美国人勤劳,一些学生学习也更为刻苦。嗨,伙计们,你们不是要约稿吗?”

几个记者纷纷提出自己要约的内容,《经济学人和《华尔街日报更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经济方面的开放政策和营商环境。

《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关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刘一民来到美国的感受。

几个人纷纷留下了电话,并提供了各自报社的特约稿件标准,最多的《纽约时报给出了千字150美元的标准。

送走了几个人后,爱德华看向刘一民说道:“刘,听说你到过战场?”

“爱德华,你怎么知道?”

爱德华耸了耸肩:“我跟尼琪可是老朋友了,很早以前,我家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忠实订阅用户。我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你们中国举办的运动会?”

“运动会?”刘一民想了半天没想到是什么。

“北韩!”爱德华提醒了一下。

刘一民才恍然大悟:“你父亲在朝鲜参过战?并成功加入了中国志愿军举办的战俘营是吗?”

“哈哈哈,刘,你很有趣!是成功加入,我们称那个地方是北韩!”

“我们称朝鲜!”

“不影响,不影响。我的父亲说你们的战士有钢铁般的意志,他在战场上每到晚上就睡不着觉,总觉得两旁的山坡上会冲下来无数的中国军人。后来到了战俘营,反而睡的很好。你们对敌人很凶狠,但对战俘,又很友好,你们的战士似乎有两副面孔。”

爱德华又要了两杯咖啡,想要跟刘一民好好聊聊。

“不,我们的战士只有一副面孔。是因为你们的身份变了,从敌人变成战俘。我们的战士,是拥有慈悲心的钢铁战士,他们热爱和平,但他们也从不畏惧死亡!”

爱德华沉思片刻后,点了点头:“我父亲一直期待着你的关于现在这场战争的小说,他想很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中国军队是否还有钢铁般的意志。”

“在这场战争里面,我们不仅有钢铁般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有了钢铁!”

没想到,本应该坐在这里聊文学的两个人,现在开始聊起了战争。

一杯咖啡结束,爱德华起身说道:“刘,我父亲准备举办一个二战老兵的聚会,希望到时候你们能够参加。当然,这只是一个闲聊的聚会。你知道,他们晚年很无聊,他们的生命跟部队和该死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看你的时间!”爱德华笑着说道。

“那咱们接下来再沟通!”

爱德华和刘一民一起走出咖啡店,看着四周的高楼和来往的车辆,爱德华转头对刘一民说道:“希望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稿子!”

“再见,爱德华!”

送走爱德华,刘一民转身走回公寓。公寓的楼梯很暗,墙壁上有很多的涂鸦,楼梯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走回楼上,客厅里面多了两个人,不用介绍,刘一民就知道是聂华令和她的丈夫。

“一民,这位是聂华令女士,这位是她的丈夫保罗!”张广年的声音刚落下。

聂华令和丈夫保罗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热情地跟刘一民打着招呼。

“你好,一民,很高兴能在纽约见到你。因为《绿皮书,我才知道国内还有你这样一位年轻的作家,我跟国内的朋友通信时,特意向他们打听了你。”

聂华令今年已经五十七岁,看起来没有那么多苍老,头发被烫成了波浪形,因此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她脸上的表情。

热情真诚,身上又透露着文气和柔和。身上穿着风衣,打扮也符合她在大学工作和作家的双重身份。

“您好,很高兴见到您!”刘一民热情地笑道。

聂华令跟刘一民握手之后,与自己的丈夫保罗说了几句英语,保罗热情的伸出双手,跟刘一民拥抱。

保罗跟聂华令生活多年,但是并不会中文。

坐在沙发上,张广年感谢聂华令为中国作家在国家上的交流所做的贡献。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树干在岛上、枝叶在爱荷华。枝叶当然要为根和干做点什么,当然来爱荷华的,除了华人作家,还有各种肤色的人。

《绿皮书里面,种族和解在这个国际写作营,算是得到了实现。”聂华令幽默地说道。

保罗用英语说道:“我们想请你们到爱荷华大学做也一次交流和演讲。”

等徐驰翻译之后,张广年当即表示:“我们在纽约的事情结束之后,可以将最后一站定为爱荷华!”

“一民,到时候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聂华令笑道。

聂华令和保罗也住在了公寓里,他们之后要一起参加一个当地华人作家的聚会。

等其他人都回到各自的房间以后,徐驰嘿嘿一笑,走进了刘一民的房间,问刚才跟记者都聊了什么。

听到千字一百五十美元的时候,徐驰当即扒拉起来了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