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明:爹你让开,宰辅我来当! > 第381章 什么叫杂种?这就是科学!

第381章 什么叫杂种?这就是科学!

第381章 什么叫杂种?这就是科学!

徐光启有点发懵,他本以为自己此行乃是要来求学的,却不想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竟然被明里暗里骂了一句。

换做戚继光这等武将,怕不是当场就要跟他干起来,可徐光启终究是个读书人,他还是讲道理的。

“学生从未招惹过张指挥使,指挥使何故这般欺辱于我?”

说这话的时候,徐光启脸上是有些悲愤的。

欺负人呐!

自元宵灯会之后,西山便有人前来传话,让他好好在家里候着,近期不要离京,张允修得空了便会召见于他。

起初徐光启是欣喜若狂的,他本就想见识一番这位大明的传奇纨绔子弟,特别是对于西山的一干发明成就感兴趣。

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等便是整整一月有余,等得他在京城的盘缠都要花光了,也不见张允修有召见自己的意思。

正当他准备放弃之时,西山终于是来人了,可到了西山之后,还没学到什么东西,也未受到什么赏赐,上来便被骂了一句“杂种”。

饶是泥人也是有三分火气的!

张允修愣了一下说道:“子先你怕是有所误会,我何时说你是杂种?我说这豌豆乃是杂种,你是你,豌豆是豌豆,岂可混为一谈?”

他虽然在解释,可在徐光启听起来,怎么着都像是明里暗里的嘲讽自己。

“张指挥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徐光启眼眶通红,几乎都要哭出来,可还是挺直了腰板说道。

“我徐光启虽并非出身名门,可家中也算是耕读传家,从未有过作奸犯科之举,家中上数五代皆无有异族番邦之血统,张指挥使何故这般诋毁于我?

张指挥使可是觉得,有银钱有权柄便可随意欺辱于人?那便是大错特错了。”

徐光启一幅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样子,简直是铁骨铮铮。

张允修气笑了,他当即大手一挥说道。

“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呐!将徐举人给我拖到煤山去,没我的允许,谁也不准放他出来。”

徐光启吓坏了,他四处张望一番,整个人吓得双腿发软。

他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一介书生,在京城初来乍到,更是没有什么背景。

唯一算是人脉的,只有那天主教传教士贾耐劳了。

可张允修是什么人物,这位可是连内阁阁老、礼部尚书都能按倒的主儿,便连徐阶也拿他没辙。

徐光启当即便有些后悔了,他这松江府的小小举人,如何能够与之抗衡。

说时迟那时快,徐光启也倒是能屈能伸,立马扑通一声给张允修跪下了。

“张指挥使息怒!学生学生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学生还是有些才干,学生精通农书,还会一些算学,想来在西山是有用武之地的。

张指挥使若是不弃,学生愿效犬马之劳!”

看到秒跪的徐光启,张允修心里头不由得有些感慨,真不愧是一代人杰啊。

历史上这位也曾干到内阁次辅,显然并非是什么蠢人。

他拍了拍徐光启的肩膀笑着说道。

“起来吧。”

徐光启左右看了看,并没有在周围看到锦衣校尉的身影,这才缓缓松了一口气。

这下子站起来,他说话都显得温顺许多。

“张指挥使这意思是”

张允修看向对方的眼神颇有些无语。

“我好好与你说非是不听,便是要吓唬吓唬你才成,我说得很清楚,这杂种乃是豌豆之杂种,非是你之杂种,你可明白?”

这话听起来,依旧还是感觉十分怪异,可徐光启却不再敢说什么,连连点头说道。

“是的,张指挥使言之有理。”

“言你.”

张允修气坏了,他终究还是高估了古人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代沟”的啊!

他叹息一声说道。

“子先,你自诩精通农学,那我便要考考你,如何才能种好田?”

话头到了学识上,徐光启便显得游刃有余起来,他摇头晃脑地说道。

“农事唯有八字口诀,一乃时宜,所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二乃辨土性,《齐民要术有云:‘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

三乃耕作四乃防灾”

他说得头头是道,可对于张允修来说,却没有一点在点上。

张允修摇摇头说道:“这些法子确实乃是农事要诀,可若要种植出高产高质的粮食瓜果,这些东西显然还远远不够。”

“不够?”

徐光启大概明白了意思,稍微了解一点西山屯田所,显然便有了答案。

“张指挥使的意思是良种?”

“农事犹如培养人才一般。”张允修比喻着说道。

“所谓人才,不单单需要外力,更需要其自身天赋秉性以及努力。

培育种苗也是如此,你若想要高产,那便培育高产之种苗,若想要耐贫瘠、耐旱、耐涝,甚至要缩短成熟周期,皆是需要种苗之培育。”

徐光启突然有种接触到武林秘籍之感,他神情严肃地说道。

“张指挥使所说之培育是何意?农事中确实有取良种之概念,可良种可遇而不可求,培育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乃是十年百年计。”

古人并不是不会“杂交”技术,只不过没有一套明确的理论逻辑。

诸如在古人培育作物的过程中,也会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从而保留优秀基因。

亦或是通过调整各类瓜果豆类的种植布局,依靠授粉进行杂交。

可正是因为缺乏一套成体系的概念,便让这种杂交的效率极为低下。

千百年来确实有良种出现,可一个良种的出现跨度将是一百年两百年。

朝廷不是不重视作物良种,而是这种培育方式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倒不如直接引进国外作物良种,占城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也是为什么,在张允修提出要培育新作物,种植出亩产四十石粮食之时,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嘲弄和不解。

因为从根本认知上,短期培育出优质作物,便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事实上,在后世想要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若想要加快这个速度,大明农学界就必须普及“基因”和“遗传”的概念。

为此,张允修不由得耐心解释说道。

“这便是我今日带你来这里的原因。”

他顺手抓起一株豌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