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陛下肯出钱就行!你知道什么叫杂种么?
“这个嘛”
万历皇帝面色僵硬,显然是有些肉疼。
想要组建一支水军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况且这远洋水师不比从前。
从前朝廷要组建水师,不过是小范围的事情,将往年的船只拉过来修修补补,再从本来就有点海防卫所中抽取部分人员,所花费不过几万两银子而已。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戚继光这一支水军花费绝对不少。
先不说给予船员的军饷,就是建造这些船只便是一笔天大的投入。
这些钱皇帝心里头显然是计算过的。
万历皇帝咳嗽了一声,看向张允修笑着说道。
“士元呐不是朕不愿意花银子,只不过贸然动用百万两银子,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倒不如徐徐图之,以战养战,你看如何?”
去岁朝廷岁入,若是不算西山和张允修捣鼓出来的一干产业,也不过是四百万两左右。
若是想要组建出一支像模像样具有战斗力的船队,一百万两银子是绝对打不住的。
内帑如今虽然宽裕,可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对于万历皇帝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更不要说,自开春以来,朝廷一干开销徒然飙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大明就像是个身子千疮百孔的中年人,若想要修补恢复,哪里不需要花银子?
更不要说五军都督府,近来又上了奏疏,恳请皇帝整顿军务了。
戚继光也在一旁面露难色,他哪里不知道其中艰辛。
从前组建戚家军之时,时常缺军饷物资,他心里头自然是会有怨言,可也是理解的。
朝廷岁入看似不错,却仅仅是这两年的事情。
自嘉靖朝到隆庆朝,朝廷太仓银库的年均岁入不过两百万两银子,这点银子想要负担起偌大国家的开销,简直是入不敷出。
到了万历新政之后,情况才算是好了许多,几乎都能够达到三百万两以上,去岁的收入算是创了新高。
可饶是如此,想要负担起一支水军的开销,依旧还是杯水车薪。
戚继光叹息着一口气说道:“陛下言之有理,倒是臣等孟浪了,想来这远洋水师也不可操之过急,以战养战的法子,先前便是如此,倒是可以一以贯之。”
先前在海上之时,戚继光所带领的船队,也不过是十几艘小船罢了,靠着海上“行侠仗义”,不单单不用朝廷拨付军饷,甚至还能发家致富。
可张允修显然有不同意见,他摇摇头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万历皇帝愣了一下,突然觉得自己的腰包岌岌可危。
张允修则是继续说道。
“这远洋水师一事本就是国策,若是陛下尚且不能下定决心,如何能够让臣子们尽心尽力呢?”
万历皇帝皱眉说道:“错了,创立远洋水师并非国策,开海贸易才是国策,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皇帝虽然好玩荒唐,可总归脑袋还是清醒的。
张允修却是笑着说道:“陛下,这开海贸易便是要创立水师,创立水师便是要开海贸易,二者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若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大明即便是开海贸易,守不住自己的物资货物,到了大海之上,即便是带着大明的名头,也照样是无用的。”
大海之上凭实力说话,你大明即便是国力强盛,可终究没法将影响力扩张到海上。
他摇摇头叹息着。
“陛下你想想,海上佛郎机人红夷人为何嚣张跋扈,他们国家远在千里之外,却敢在我大明南海作威作福,无非是有一支强大水军罢了。
若我大明想要海上行商,与他们打交道是必不可少。
蛮夷人狡诈阴险,若是大明商贾在海外受了委屈,难道要拜红夷人佛郎机人的码头,而不是寻求我大明朝廷的庇佑么?
还是说,陛下想要让这些人养寇为重,成为海上一个又一个海贼?”
张允修这话算是戳中了万历皇帝的心窝子。
从前朝廷开海为何困难重重?不单单是有江南士族的阻隔,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出海情况实在是难以确定。
对于朱明皇室的立场来说,维护统治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百姓、商贾、士绅下海之后,海上广阔无垠,便是会完全脱离朝廷的管束。
届时,海上若是再出现个什么徐海、汪直,朝廷又该如何处置?
更不要说,如今南洋的弗朗机人了。
想要出海赚银子,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几片船板就能够做到的事情。
万历皇帝还是有侥幸心理的,他试探性地说道。
“徐徐图之,徐徐图之,我大明开海非是一朝一夕,随着贸易的扩大,水军也缓缓扩张不就行了?”
张允修急了,皱起眉头说道。
“陛下何故畏畏缩缩?海贸得利陛下心里头应该是清楚的,单单是月港一处,靠着戚少保以及部下几百人之力,去岁不过半年之久,便已然是获利百万两银子!
更不要说,江南经济糜烂,若不是靠着海外贸易丝绸、布匹,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如今我大明已然是处处离不开海贸,若无一支海上力量,将成为极大的安全威胁!”
张允修这一番输出,戚继光在一旁都看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小子竟敢胆大包天,在皇帝面前这样说话。
可在万历皇帝和张允修之间,早就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
小胖皇帝摩挲着下巴,陷入到思考之中,他随即拿起笔墨,在纸上写写画画,上头皆是戚继光看不懂的文字符号。
张允修看皇帝用阿拉伯数字计算的过程,熟练得像是从前自己公司里头的会计。
为了银子,万历皇帝简直比护住皇位还要上心。
思考了好半天之后,皇帝这才缓缓点头说道。
“士元所言有理,倒是朕狭隘了些,发展远洋水师固然是糜费众多,可若是不发展水师,所损失的银子却将远超花费,这是一笔亏本买卖。”
戚继光差点将下巴掉下来,不单单是万历皇帝分析算账的精神劲,还有张允修说服皇帝这个方式,他都是从未见过。
早知道皇帝这么好说话,从前他要军饷,直接让张允修帮忙便好了。
大明的一项重要国策,便是在这交谈间决定了。
当然,皇帝不过是拍板点头,并且负责多出些银子,具体事宜还需要阁老和尚书们来干。
张居正本来还在发愁从哪里挪用银子,有了万历皇帝的内帑支持,朝廷一干事宜皆是豁然开朗。
只要皇帝肯出银子,一切事情都是好办的。
自开春之后,张允修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在西山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