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一直保持清醒的人真的不多,能像张白骑那样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人更少。
其实,人若是发家致富了,想要不快速败落,只要有一个清晰认知就行了——只守业,不创业。
败家总是源自所谓的“上进心”。
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既然“有成功经验”,为啥不“做大做强更进一步”呢?
考虑到目前是三方相互挟制的状态,杨奉决定带着董太后和百官回雒阳。
人嘛,都是有野心的。
董卓能控制京畿三辅,杨奉觉得自己也可以……
手里有一支大军,心态确实是不一样的——潜意识里会有“别人会顾忌我的兵力”这种念头。
而且,杨奉感觉自己从贾诩的操作里学到了某种精髓……
膨胀归膨胀,杨奉的智商并没有受自我膨胀影响。
杨奉给老部下徐晃传了信,还派了使者去找张燕和牛辅。
他确实想和张燕结盟——贾诩用来诱使於夫罗上当的计划,杨奉觉得可以试试。
但模式要稍微调整一下。
与牛辅联手,一起“保护”董太后与百官,回军雒阳据守坚城。
让白波军受大汉朝廷招安,成为正规军。
再以董太后、董旻、董璜等人挟制董卓,与张燕联盟,并用太后旨意召引周边将领,掌控京畿。
只要白波军进了雒阳,匈奴人就攻不下来,匈奴人反倒可以阻碍其它势力,也可以谈判。
就算於夫罗对杨奉恨之入骨,也不可能在这时候与白波军拼个同归于尽。
匈奴人现在面对的选择不多,过河的浮桥已经被毁,大汉联军又正在反攻。
吕布在河东,曹操的大军已经攻入河内,张辽徐晃又很难对付,匈奴人如果不想绝种,那就只能妥协谈判。
要么认怂保平安,依附于大汉朝廷。
要么尝试返回北方与一大堆名将作战。
即便於夫罗不想妥协,呼厨泉和呼延部也会妥协——於夫罗的本族损失最大,而呼延部损失最小,匈奴内部多半会出点状况的。
如果大汉朝廷能给匈奴人一个机会,呼延部有可能愿意谈谈的,甚至有可能送上於夫罗的首级换取族人平安。
最重要的是,杨奉还有一个后援。
杨彪就在雒阳。
杨奉本就是杨家的人,只不过是旁支的分支,隔得确实远。
但无论如何也算是一族,杨彪现在必然会抓住这个机会。
杨奉的判断其实没错,想得也很远。
只不过,想学贾诩,真的很难……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不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光靠判断是得不到正确结果的。
……
次日,杨奉让董太后写份文书,派了人送去雒阳,让杨彪在雒阳接应。
同时,他让使者押着董旻去找牛辅谈判,打算让牛辅一起行动。
但牛辅把使者赶了回来。
即便以董旻的命威胁,牛辅依然没搭理杨奉。
董卓的命令是让牛辅讨伐白波军,牛辅虽然有军事决策权,但他怎么也不敢和白波军结盟,这都不是违抗军令的问题了,这是原则问题。
杨彪倒是很快回了消息,表示愿意迎杨奉入城。
于是杨奉带了董太后和百官出城,向雒阳方向行动。
匈奴人和牛辅相互挟制,两头都怕,都不敢对白波军动手,而且匈奴人全面退到了黄河边。
很显然,匈奴人在考虑如何回家了。
留守河内那两万人马是挡不住曹操等人太久的。
回军雒阳倒还算平静。
但刚回到雒阳,就出了大事。
杨彪在城门外迎接董太后车驾,却发现……
董太后死了。
……
其实匈奴围城的时候,董太后就有自尽的心思了。
她不想落到匈奴人手里。
遇到有“援军”击破匈奴大军,董太后本来也大喜过望,但得知入巩县的是白波黄巾,大喜立刻又转成了大悲。
对董太后而言,被黄巾控制,那还不如被匈奴人俘虏呢……
没办法,董太后觉着黄巾就是为了颠覆朝廷的。
她怕自己受到更大的屈辱。
本来就是因为怕白波军占据雒阳,她才会离开雒阳的。
如今白波军还真的进了雒阳……
董太后自觉可能会生不如死,索性在车上饮鸩自尽了。
杨奉的计划从一开始就破产了……
而且杨彪迎接董太后回京,当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百官都看到了,这死讯没法藏,栽赃都栽不出去……
太后死在回雒阳的路上,当然就是白波军害死的。
杨奉傻了眼,一时没了主意。
李乐和胡才也因此与杨奉有了分歧。
李乐和胡才都觉得杨奉的谋划有点草率,现在白波军已经注定是贼了,不如以武力强行控制雒阳,用人质逼迫百官家中进献钱粮,并且逼迫各家与白波军合作。
也就是直接搞绑架裹挟,走郭太的老路,继续坚持黄巾路线。
但杨奉不愿走这条路……
如果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只能做黄巾贼,那他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呢?
结果一言不合,本就心慌的三个人发生了冲突。
杨奉想以武力强压李乐胡才二人……却没压住。
李乐和胡才的部曲都是正经的黄巾力士,之前能说服他们,靠的是为郭太复仇,是打匈奴,是符合黄巾弟兄心态的。
杨奉如果能让黄巾弟兄有更好的出路,李乐和胡才当然也愿意听。
但现在杨奉的路子明显是没指望了,那李乐和胡才当然要走黄巾的路子。
结果双方在雒阳城内大打出手,李乐和胡才联手,杨奉的部队打不过,只得逃出雒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