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黄昏时分,四川贡院圣字贰号考舍。
苏录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答卷,收拾好了考具,在号舍中静坐着等待交卷的钟声。
看着墙上缓缓东移的光影,他默默反省这次考试。
说实话,考了这么多回试,这是他心里最没底的一次……
因为对手是杨慎。
苏录嘴上说不在乎,其实心里还是非常非常想赢杨慎的。
而且杜藩台已经近乎明示,他老师又被刘瑾盯上了,他也很有可能会被牵连。所以杜藩台让他尽力争取中解元,那样别人在动他的时候才不会肆无忌惮……
所以这回他目标就是解元。而想中解元很简单,能战胜杨慎就行……
好吧,一点都不简单!
苏录研究过杨慎的文章,只能说与自己各有所长,而且杨慎的学问也极其扎实,境界之高远超同侪。
这不废话吗?杨慎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什么老师教出来的?他爹是杨廷和,老师是李东阳,平时在一起学习的都是翰林,再配上个天才的大脑,回四川考试纯纯降维打击!
苏录很清楚,难以靠‘清真雅正’四个字压杨慎一头,最多一人各占俩字,而这种情况下,解元指定是杨慎的。
不说杨家在四川可怕的影响力,单说杨慎本人的才名就足以压他一头,苏录的外号便很说明问题了……
虽然近来官方有将两人强行双骄的意思,但在公论中,苏录还是无法跟杨慎齐平的。
所以这回四平八稳肯定赢不了,要想以弱胜强,必须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有多少本事都得使出来!
但苏录心里始终有所顾忌,因为当下人治《礼》,就像后世人学物理一样,水平差得太大了。有人一辈子停留在高中阶段,高手则掌握到大学物理,而大师们已经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世界里畅游了。
虽然大家学的都是物理,但很难有共同语言,甚至连认知可能都完全不同。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礼记》本质上是一门考据学,需要有扎实的史料和科学的方法做支撑,才能谈得上深入。
但这年代,知识垄断极其严重,绝大多数读书人在《礼记》之外,只学习朱熹和他弟子的论述,最多再研究下大众化的郑注孔疏就到头了。
他们接触的就相当于高中物理教材,只能以熟读背诵和字面理解为主,根本无从进行深入研究。
而那些家学渊源、藏书丰富的学者才能接触到善本、孤本及多学派注疏。
他们学的就类似大学物理了,可以运用训诂学、音韵学等基础工具,探索文本深层含义了。
只有翰林院的大师级学者,才能接触到宫廷藏书、古代的简牍史料。
相当于进入了量子力学的领域。可以融合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跨学科方法,进行颠覆性考证和革命性的研究。
三个层级差距之大不可以道里计,苏录拜刚山先生、阳明先生这样的名师所赐,已经在第二个层级向第三层级进发了。
他担心碰上的考官会停留在第一层级,自己的文章一旦超出了对方的认知范围,会被刷为落卷。
因为乡试同考官里可没几个进士,而是以本省的教官为主。无论是县学州学还是府学的教官,基本都是举人出身,而且是进士无望的陈年老举,才会选择出任教职……
想想水学正的水平,就知道苏录绝非杞人忧天了。
所以苏录曾认真考虑过,要不要收着劲儿,写点水教谕们能看懂的东西,那样中个举应该是稳的。
但输给杨慎也是稳的……
正举棋不定时,他从杜藩台那儿得知了主考官是庶吉士出身,而且两任提学的刘丙,便不再犹豫了。
对方学问比他高得多,而且还是治礼的前辈,他尽管使出浑身解数,肯定都能接得住!
再说根据阅卷的流程,就算同考官给他刷落卷了,后头还有‘搜落卷’……主考官会再过目一遍落卷,挑出几颗遗珠,以示慎重取士。
要是搜落卷也漏掉的话,放榜后还可以申诉,证明判卷有误,依然可以给自己补个解额……当然解元就别想了。
但不冒险,解元也没希望。
对苏录来说,亚元和孙山没有任何区别……
思来想去,他决定豁出去了!
反省到最后,苏录确定再来一次,自己还会这么干。于是便放下纠结,准备坦然接受任何结果,绝不后悔。
当墙上的影子被暮色吞没,明远楼上敲响了完场的钟声。
考生们纷纷起身到巷口交卷,然后回考舍收拾收拾准备离场。
考巷中,如释重负的长叹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哼起了小曲儿。
“御街驰马踏香尘,帽插宫花映朱门。人人尽道潘安貌,怎知纱帽罩貂蝉?”
不管考得好坏,九天磨成鬼的应试总算结束了,所有人都放松下来。
苏录也不例外,看着自己战斗了九天的号舍,竟生出一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