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晋末芳华 > 第132章 浑身解数博赏识

第132章 浑身解数博赏识

第132章 浑身解数博赏识

过继之后,乃至封侯之后的这些日子,一切仿佛都变得有些不同,一切似乎又没有什么变化。

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先前做不到的事情也要做,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路还是要一步步走下去,也不可能长出两张翅膀飞到天上去。

之前白身的时候,王謐固然没有什么身份,但他过继封侯之后,圈子里的人层次固然提高了,但面对的大部分人,还是要比王謐的位置要高。

这就像爬山一样,不到山巔,头上永远有东西压著。

王謐江上辩玄,遇到的是年轻稚嫩的顾愷之,尚可以用手段让其落於下风,但到了建康这里,遇到的可都些数十年间正事不干,只知道整日坐而谈玄的老傢伙。

想要压服他们,打响名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单凭王謐后世那些半吊子的知识,

是没有多少胜算的。

於是他想要在此道上如围棋那般扬名,就必须硬生生將自己抬高到不同以往的层次这在短时间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好在眼下就有一个机会。

支道林作为玄佛结合的名士翘楚,其论理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层次,更妙的是其很多著作,是在其去世后才被人发现的,即他真正的才能想法,很多並没有能显於人前。

如果能说动其讲这些东西给王謐展示一部分,加上王謐后世学到一些禪宗论理的知识,便可以將其精炼甚至升华,形成一个论点论据论证闭环的知识系统,从而拿来对付那些机械照搬论点的辩玄士人,至少也能不落下风。

而这件事情的关键,便是如何得到支道林的赏识。

王謐根据歷史的记载,得知其有两大特点,

一是喜欢有新意的观点,只要推陈出新,发前人所未发,且能够自圆其说,那便很有可能被其赏识看重。

通过刚才那番问答,王謐已经成功引起了支道林的兴趣,对方的表情,王謐都看在眼里,心道果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后世佛教打机锋,辩玄谈理,好多是支道林的即色论演化来的,王謐属於倒推论证自然能摸到其想法,以投其所好。

自王謐进来后,支道林脸上,多少带著几分轻视之色,如今却是完全收起,对门外道,“上茶。”

外面小僧应了一声,脚步声匆匆而去,王謐知道,从这一刻起,支道林才將自己视为一个可以对谈的目標。

支道林见王謐手里一直托著礼物,乃是个木盒,两卷画轴,也不由多看了一眼。

王謐会意,先把木盒拿了出来,说道:“这是家中的粗茶,不入法眼,献拙了。”

支道林也不客气,打开盒盖一闻,便知道是彼时江州出產的贡茶,庐山雨雾茶。

他生平极喜茶叶,也不缺有人送,天下有名茶叶,他几乎都见过,面前的云雾茶也不例外。

但此茶有个特別之处,从木盒上的標记来看,这是庐山东林寺的僧人所种,彼时有高僧道安等人种茶,声名远扬。

道安有个弟子慧远法师,便是净土宗之始祖,其彼时已经入门十余年,名声渐远。

佛门的虎溪三笑,便是后世慧远以茶接待友人陶渊明,上清派道宗陆修静,三教三人,闻虎啸而笑的故事。

支道林见到此茶,也明白王謐是下了功夫的,微微点头,王謐趁机將画轴送上,出声道:“这是小子所画之马,还望法师指正。”

支道林接过画轴,缓缓展开到一半,眼晴看去,手微微一顿,隨即將其完全展开。

这是一张五六尺长的横幅,上面画著三五匹马。

要说看墨笔法,只能算是刚入门了,能引起支道林注意的,自然是其与当世任何技法都截然不同的笔触。

彼时画道大家,画马皆线条流畅,一气呵成,重形不重神,画出来的马如御风踏浪,

跃然纸上。

支道林极其爱马,后世的神骏图,画的就是他喜马的故事,王謐明白这点,所以才送了这幅画。

当然,靠王謐那没练过多少的拙劣基础,是吸引不到支道林的,他所倚仗的,是全新的画法。

后世徐悲鸿的奔马图。

其採用透视的方法,將本应该线条组成的马,换成了色块,即马的肌肉筋骨,以解剖学的视角,利用素描的精確分割,墨色浓淡造成的立体感,融合中国画的笔触,將马儿的奔跑形態,从纸上生动呈现出来,直似呼之欲出。

这种技巧,当世闻所未闻,支道林看得入神,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是想要模仿,但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落笔的地方。

对於是否这幅画由別人代笔,支道林却没有怀疑,若有人有如此想法,这种画法早就在建康流传开来,声名远扬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幅画的笔触线条,其实颇为拙劣,一看就是没有练过多少的人所做,装是装不出来的,也只有天生奇思妙想,不落窠白,却疏於练习的人,才画得出来。

一念及此,支道林眉毛微抬,面前的这位少年郎,有可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前途无量。

雕刻得再精细的石头,终归也只是石头而已,只有顽石藏著的玉料,经过不懈琢磨之后,才能成大器!

王謐自进来后,已经给了支道林足够的惊喜,他平復心情开口道:“施主此行为何而来?”

此时小僧敲门进入,给两人奉上两盏茶,倒退著出去。

王謐方才道:“小子想向法师求此前未发未闻之理。”

支道林出声道:“你想入佛门?”

王謐摇头道:“我不入道门佛门,只为求理而来。”

支道林若有所思,“道之所在,其言也弗敢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