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明末:我崇祯摆烂怎么了?! > 第331章 朱由检:“呜呜呜,我是废物!”

第331章 朱由检:“呜呜呜,我是废物!”

“冤枉啊!温大人,我冤枉啊!大明律有规定,春秋义社无罪,我实无罪也!如果非说我有罪,那我罪在爱国,罪在爱民!温大人,陛下一定是误会在下了,求大人再为我声张!

草民有话要说与陛下听,对,待我痛陈内心,陛下一定会用我的!请大人借我笔墨,我这就向陛下陈言!”张溥得知要被革除功名,已然乱了神色。

加入复社的人这般多,但其实大部分人并非是奔着复习古学而来的,更多的人其实是听说加入复社研究八股,可以让中举和考取进士的成功概率更高。张溥被人追捧,就是因为他押题押得特别准确,他擅长分析时局、揣度上意,还有那么一点点人脉。

崇祯元年的时候,他在大家都以为皇帝要考军事和财税的时候,他推崇的实学,误打误撞地和皇帝给出的殿试考题有那么一点联系。当时朱由检问出题两难何解,差点将考生的心态给干崩。不过好在已是殿试了,再怎么崩也不至于开除。

在殿试排名出来、答卷公示以后,大家才慢慢咂摸出一丝意味来:原来皇帝压根不指望他们能够完美解题,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找到一些实干人才而已。

所以崇祯元年的考试,一些对诗书礼义研究很深的传统状元种子考得并不好,反而一些偏才、怪才,平时有些笨拙的人考得很不错,也就是所谓的实学人才。这些人在后来也得到了重用,虽然没有直接让他们身居高位,但也算仕途顺畅。

元年的进士,有的已经爬到了给事中的位置上,状元郎做了兵科给事中,探花郎被泰宁侯捉了去,安排进宗人府做了经历司经历。听说陈家小姐风华绝代,是京城有名的俏寡妇,陈小妹则被泰宁侯送进了皇宫。

所以说朱统鉓这厮算是皇帝连襟,又是宗室子弟。虽然是宁藩一系的,但因为关系离得远,并没有受到宸濠之乱的牵连,没有从宗室名录除名,可以说前途不可限量!

这厮刚开始让娶个寡妇还不乐意,把状告到了皇帝面前,说泰宁侯强买强卖,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结果泰宁侯态度强硬,连皇帝的劝都不听,他说闹成这样他女儿都嫁不出去了,除非皇帝把他大女儿给娶了,否则就必须让探花郎娶。

朱由检心想还有这样的好事,他于是回宫问陈小妹意见,结果她似乎和自己的这个姐姐关系不太好,她告诉朱由检,她姐姐已经有一个儿子了!若是皇帝娶了她,那她儿子如何处置呢,难不成皇帝你还要给外姓封王吗,还是给人家改姓,给自己认个好大儿?!

朱由检闻言,顿时吓萎了,这有儿子的寡妇,谁 tm的敢娶啊!所以这个坑只能让朱统鉓踩了。

朱由检忽悠道:“我听说你来京城考试,连路费都凑不齐,借了人家高利贷‘九出十三归’才凑齐盘缠。做官你要是安分守己,能有几个钱?你要是上下其手,我也饶不了你。倒不如去泰宁侯府上做个上门女婿,泰宁侯家会做生意,颇有家资啊,你好好想想。”

泰宁侯说,他哪里敢让探花郎来做他上门女婿,他是嫁女,当然嫁妆什么的那是大大的有啊!结果朱统鉓就这样半推半就、稀里糊涂地娶了陈家女。要说寡妇就是会疼人,婚后朱统鉓悔不该当初,天天跟同僚吹嘘自家媳妇贤惠。

同僚心里发酸,只能反唇相讥道:“朱探花,前倨后恭,可笑可笑呐!”

朱统鉓恬不知耻,说自己那是“年少不知寡妇好,错把丫头当成宝”!

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官,但谁都知道给事中和翰林院都是储相基地。穷翰林那么多,能够熬出头的实在没几个;但给事中即便做不了阁臣,超擢也像吃饭喝水那样简单,七品给事中的下一级不是从六品官,而通常是从四品!

做官也是要挑时间的,政治不清明的时候,有的士人宁愿在家耕读,都不愿意出仕做官。大家觉得崇祯年做官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只是这些青壮派们觉得皇帝还是不够激进,中上层的岗位还是被一群老不死的牢牢把控着。

那什么毕自严,欺世盗名之徒罢了,办大事而惜身,像八十老太一样,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如果让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定然不会像今天这样;那什么朱燮元、袁可立更是可笑,把持兵事,连五年平辽都做不到,竟然还让建奴打到了京师!

京畿城破,几十万条人命,这群恬不知耻的老东西还有脸面掩败为胜,跟皇帝要爵位!皇帝少不更事,他们也不懂吗?但凡要点脸的,早就自裁了!连五年平辽都做不到,真乃尸位素餐也!袁崇焕那样单骑赴辽的,才是他们的偶像。

若是让他们上位,辽事怎会如此艰难,拖到现在都没有将建奴解决呢,打仗嘛,只要跟将士晓喻厉害、申明大义,使得三军用命,大明两京十三省打辽东一隅之地,焉有不胜之理?!皇帝战略那么保守,一定是被这些老东西给吓唬怕了,所以才不敢出战。

这些老东西不愿意拿下建奴,肯定是为了养寇自重,方便贪污军费!大明没钱,就是这些老登贪拿占太多了,掏空了大明家底!天灾不断,那就是朝廷的奸臣太多了,皇帝没有除掉这些奸臣!现在奸臣已经跳出来了!

这些就是复社经常讨论的内容,完美地契合了中下层官员、考不中进士的举人秀才等人的想法。

不过张溥的宣传很诱人,押题分析得头头是道,对朝野局势说得很像那么一回事,皇帝是好的,皇帝肯定想要澄清玉宇、平定四方,只是被下面的人执行坏了,皇帝现在被蒙蔽、被朝廷奸臣架空,需要他们这些有志之士去解救!

但有一个小缺点在于,张溥自己在崇祯元年科举的时候却没有考上,这着实是打了他的脸。没考上就是没考上,对此他的一切解释都显得苍白。忍辱负重三年,崇祯四年科举,张溥才终于考中。

这年,殿试考题依旧很折磨人,朱由检给的问题是:张居正改革使得大明的财税大涨,账面数据甚至超越了洪武朝代,很多人将后来的万历中兴归于张居正变法的功劳。

但为什么洪武朝的时候,太祖南征北伐、多线作战,用兵百万之巨,大明却依旧繁荣昌盛?而万历皇帝只是几次出征,用兵规模不过几万、十几万,却迅速耗光了大明几十年的积累,使得国用大匮?

萨尔浒的时候,军饷告急,不得已仓促出战,致使有此大败。这钱明明越来越多了,但朝廷为什么却越来越缺钱用呢?

大明刚刚立国的时候,整个天下只有几千万人口,集中在长江沿线,北方千里无人烟,胡人比汉人还多;太祖皇帝驱逐鞑虏、移民实边,经过多年的繁衍,大明如今人口是当年的几倍之多。

按理说人多力量大、收税多,为什么大明却变得更虚弱了呢?考题是“钱越多钱越少,人越多人越少,何以、何解?!”

早就听说这届皇帝的殿试考题邪门,如今看来果然名不虚传,这谁能想得到?!张溥也没押对题目,但这也无关紧要了,他虽然没有押对殿试考题,但他踩了狗屎运,押对了会试考题,只是殿试成绩不佳,被排到了靠后的位置,好歹也混了个同进士出身。

终于考中进士的他,本来以为自己将会出将入相、迎来人生巅峰,没想到刚刚步入官场,现实就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本想与皇帝谈笑风生、共同谋划治国大计,结果日常工作是在翰林院毫无意义地抄书,甚至不是编撰新书,而是单纯地抄录那些陈旧的资料。

他感觉自己贵为进士、贵为清贵的翰林官,如今做的事情价值,竟然与街头巷尾给人写信、写状纸的落魄书生没有区别。翰林院的这些老翰林们也早就被磨平了棱角,对他那套理论丝毫不感兴趣。

在江南,他是被众人追星捧月的复社魁首;在翰林院,他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小抄书员。其中巨大的落差让他道心崩溃,于是他选择逃离了翰林院,回到了他熟悉的江南。

回去以后,他自然不肯承认自己是因为无法弄权而离开的,只能更添油加醋地诉说着朝廷的腐朽、老一辈官员对他们这些初入仕途年轻人的压迫。这一套说辞在江南可太有市场了,南北矛盾不是说说而已。

江南士绅一直固执地认为,朝廷对江南课以重税,偏袒北方那群野蛮人,要不是他们出钱养活了北边这群臭要饭的,北边的人早就饿死了,乡毋宁实在是太可恨了!

张溥回江南以后,开坛讲学,更加受人追捧了,他第一次召开的尹山大会来了几百人,称为江南文坛盛事;回乡以后,他召开第二次会议,地址设在南京,所以称为金陵大会,这次来了上千人。

他编纂的《姓氏录》记录复社成员,发现复社成员已经有两千多、接近三千了,这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现在这些都毁了,皇帝直接取消了他的功名,不让他做官了!这到底是为啥啊?难不成是因为他经常骂阉党,所以被魏阉针对,在皇帝那里进了谗言?总不能是皇帝本人讨厌他吧!他越想越害怕:皇帝他,他怎么能这么昏庸呢?他实无罪啊!这是党锢之祸啊!

皇帝难不成想逼他去投靠建奴吗?!可是现在建奴已经日薄西山了啊,而且他平时也没少骂建奴,如果去投靠建奴,他人设会坍塌的!现在蒙元也没了,他突然好羡慕西汉和宋代的文人,好歹多一个选择!

别人加入复社是为了做官,皇帝现在说复社成员不能做官,以前的不管,就当他们是被二张给骗了;以后再参加复社活动的,就不录用了。这下谁还愿意来他的复社?!还真以为这些人是为了复兴古学吗?加入复社不过是为了结交人脉,更好地做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