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雒阳官吏与候补官员全都列到了德阳殿前,参与登基大典。
其实皇帝登基的典礼不复杂,比葬礼简单得多。
因为所有的物料都不需要额外筹备,全是现成的,礼制和流程也是现成的。
刘协先到太庙祭祖,宣告继承合法性。
太庙祭祖时,刘备也在随行陪祭,因为刘备是宗室。
然后回到前殿,当着百官的面,由辅政大臣刘备授予皇帝玺绶。
——不是那个‘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玩意其实是儒门用来证明‘皇权天授’的说辞,只存在于典籍中,根本就没有实物。
刘宏确实按传闻搜罗了玉石做了一个,边长足足四寸(9厘米),但实际上这玩意问世仅十年,是刘宏在西园把玩的玩具,不是拿来用的。
始皇帝特意称‘皇帝’,本来就是在与周代的“天子”称谓保持距离,皇本是天地之纲,广大之伟;帝本指德盖天地,皇帝其实是在表达‘与天地等同’的意思——始皇帝是打算和天地并列的,怎么可能受命于天?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说法,是汉代儒士们为了固化天人感应而传的。
其实,只要稍微多想想,就能明白士族们所谓的‘受命于天’,这‘天’到底代表着什么……
真正的玉玺原本有三枚。
日常行政办公用行玺,比较小,边长不到一寸(2厘米),这也是随身印鉴,起到的是签字允许的作用,类似老板私章,行文就是‘皇帝行玺’。
出兵或下正式诏令的时候会用信玺,这是专门用于诏令的印章,就像公司里的公章,边长寸半(3.5厘米),行文是‘皇帝信玺’。
分封诸侯王或是帝位传承时用大玺,这确实比较大,边长两寸半(5.6厘米),行文是‘皇帝之玺’——这才是传国的玉玺,但一般情况下是不用的,只用于‘封’和‘禅’。
到了汉初,高祖为了广结善缘吸纳各方势力,便又重新融合了周朝那一套。
这就使得本就不愿皇帝唯我独尊的诸侯和儒士们,把与天地等同的‘皇帝’尊号又给称回了‘天子’,这其实是降了一级的。
皇帝被重新称为了天子后,又重新做了三枚印鉴,新增的三枚玉玺的行文把皇帝改成了天子,也就是‘天子行玺’等。
于是皇帝就有了六个玉玺。
正式的政务依然是用原有的‘皇帝三玺’,新的‘天子三玺’专门用于礼事,比如封赐使臣、祭祀鬼神、册封番邦君主等。
实际上,皇帝信玺才是效力最大的玉玺,军事调令和皇帝诏书都是用信玺的。
刘备在授给刘协皇帝玺绶之后,只待仪式结束,皇帝信玺就会再次由刘备指派的玺官执掌,并任职侍中侍郎。
刘备指派的掌玺官是牵招,当然,这是临时的,因为牵招之前弃了官身,现在算是重新从朝官做起。
授玺后,新君登陛前殿,接受百官朝拜,宣读即位诏书。
再宣告大赦天下,封赏宗室与功臣。
整个流程并不复杂。
涉及的封赏也是刘备和董卓直接商量的,刘协唯一插手的事务,是把乐隐追封为少傅。
追封乐隐也是大典上的第一个封赏。
刘备右将军职务没变,因为没多少直接军功,刘备不打算无功升职。
但加了良乡侯,太子少师衔也在刘协登基后转为了少师(位同三公)。
此外,实职从青州刺史迁为青州牧,持诏辅国政。
没有都督军务,因为辅政就是总揽国政,可调天下兵马,权限极高,不需要提督军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