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只能做事,无法谋事。
一旦谋事,就只会基于自身意愿去抉择——如果只基于自己的意愿,往往就只有一个选择。
就像董太后或何进那样,明明有很多机会,但他们只能看到自己眼前那个唯一的选项。
哪怕是许多现代人,即便是站在上帝视角,也只会按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既不会换位思考,也不会考虑其它任何因素——甚至连时间地点环境等客观因素都不考虑,只考虑自身的意愿。
这不是因为愚昧,而是因为私心。
实际上,任何事都有很多种选择。
但可选项的数量,取决于能站在多少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既要考虑自己,又要考虑敌人,还要考虑双方盟友,更要考虑其它所有看似无关的人和势力。
有人能考虑到敌我两方,这得付出双倍脑力,也会多得到一种选择。
有人能考虑到双方以及双方的盟友,这要付出四倍以上的脑力,能有这水平的已经足以做谋事之臣,得到的选项也会更多。
如贾诩这样,能站在几乎所有不同立场考虑问题的人,那是凤毛麟角,要付出十倍以上的脑力,而可选的方案就会特别多。
贾诩这样的人,会让人觉得,他似乎总是能轻描淡写的给出好主意。
但实际上,是因为他用尽了全力去思考问题,所以才能毫不费力的解决问题。
不过,并不是脑子聪明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有些人能考虑到大多数立场,但其自身却陷于局中——自己就是立场之一,那么即便原本有多个选择,现在也顶多只能二选一。
就像当初的卢植,他身在局中,辞官其实是当时最好的抉择。
哪怕是贾诩,当初陷在雒阳受其师牵连得不到助力的时候,也无从选择。
善谋者可以躬身入局,但必须先在局外给自己布置好选项,不能陷于局中才被迫抉择。
一旦被迫抉择,那就是敌人出题。
这时候,有十倍的脑力也无济于事,因为敌人有可能出的是道生死题。
这就是陷敌于两难。
许攸现在就是如此。
他能看出刘备的意图,但他给袁绍的建议,却是身陷局内的被迫选择。
袁绍面对的是利益抉择,而许攸面对的却是生死局,他不想死。
弄死刘备和刘协,当然能解决袁绍的问题,但这是在赌博,而且后遗症非常多。
实际上袁绍还有很多别的选择。
但所有其它的选择,都对许攸不利。
因为行刺刘协的事就是许攸安排的,刺杀刘虞导致刘备母亲去世也是许攸安排的,李移子等流寇也是许攸安排的。
许攸与刘备和刘协都有仇——戴着面具出现在刘备面前,就是因为心虚……
牵招直接以手戟扔许攸,也是因为牵招明白,许攸脱不了干系。
同时,许攸现在受了重伤,背上插着手戟,无法移动。
如果袁绍快速离开,重伤的许攸肯定跑不掉,马车都能颠死他。
如果袁绍放弃名声搞血亲复仇,两边不择手段的互相仇杀,许攸大概率也是第一个死的。
如果袁绍选择拖字诀,推个临时工当替死鬼——那许攸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那个替死鬼,反正都已经重伤了……
也就是说,只要刘备与刘协活着,许攸大概率是没活路的。
就是因为许攸考虑到了这些,所以他排除了其它对袁绍更有利的选项,只给了一个对他自身更有利的选择——让袁绍留在这里,除掉刘备和刘协。
即便弄不死刘备,至少袁绍不会抛下他不管。
一旦袁绍做了这样的抉择,那就无法回头了,且必须保住许攸。
自私么?
当然,可许攸是为了保命。
而且干掉刘备确实也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站在上帝视角看,会看到精明的谋士也会做出看似不智的抉择——因为这不是基于最有利原则,而是基于保全自身,保命才是第一原则。
(注:后续不再解释类似情况。)
“本初,此刻刘备只有不到千骑,且皆耗损马力难以久战,眼下是最好的破敌机会……若是等其援军追上来,便难以对付了。”
许攸说道:“速将刘备杀之,带走或除去董侯,不可多等……”
许攸的心态当然会影响袁绍。
尤其是许攸现在奄奄一息的样子,更能影响袁绍的决断。
而且许攸说得没错,现在是弄死刘备最好的机会。
七千打一千,刘备刚经过了好几十里的奔走,人和马都没得到休息。
而袁绍的部队是以逸待劳的。
“大兄,若如此攻击储君,岂非落定了谋逆?那之前种种忍让,岂不都白费了吗?”
淳于琼却是有些担忧的。
“主君,刘备就是在故意引诱我等停留,我等当反其道而行……”
逢纪正准备从旁劝说,但看了看重伤的许攸,却又闭上了口。
如果这时候直接退走,许攸就会被留在这里,必死无疑。
袁绍紧皱着眉头,难以决断。
他现在也不知道如何抉择才是最好的。
如果追来的人只有刘备,袁绍会毫不犹豫的开打。
但刘协的麾盖在对面……
暗中刺杀储君可以是悬案,但当面去攻杀那可就不是悬案了,手底下七千人马,难保没几个二五仔,干了这事可就没法辩了。
就算袁绍自己愿意这么干,手下也愿意干这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