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41章 向著暴风的中心进发!

第441章 向著暴风的中心进发!

第441章 向著暴风的中心进发!

张潮放下电话,確实感到意外,而且不止一重,

最意外的当然是出版社竟然会因为担心爭议,就要求把《竞选州长从《一种玩笑

里撤掉,完全没有一点担当。

其次就是大卫·米勒平静地向他表示,自己无法作为《一种玩笑的编辑继续这本书出谋献策了,由於无法抗拒和扭转出版社高层的决策,他已经准备辞去出版社国际部总编辑的职务。

张潮听完以后自然是颇为感动。

虽然像大卫·米勒这样的业界精英並不愁就业一一说不定人家转头就去做《纽约客

的总编了呢一一但能为自己的书爭取到这一步,依然让他肃然起敬。

既然如此,那自己也不能显得太怂了。

张潮想了想,拨通了双学涛的电话·

2008年12月初,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先生的故乡浙江桐乡的乌镇举行。

这不仅是茅盾文学奖第一次来到乌镇,也是茅盾文学奖第一次举办新人奖,

和所有文学奖项一样,这一次获奖名单早在11月初就已经对外公布一获得大奖的作品分別是《秦腔,贾平凹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作品;

《湖光山色,周大新作品;《暗算,麦家作品。

大部分获奖作品没有出乎预料,唯有一部《暗算让人对这一届的评委刮目相看。

因为《暗算是一部谍战小说,情节惊险刺激,算通俗小说一类,通常来说不是茅奖比较偏倚的“现实主义”“宏大敘事”“严肃文学”一类。

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张潮崛起带来的蝴蝶效应之一。

而获得新人奖的作者则打破了茅奖“长篇小说奖”的定位,將范围扩展到了其他文学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网络文学”的作者都被纳入。

所以获奖人数也远远多於大奖,单单是“潮汐文化”就有马伯慵等三人获奖,此外韩涵、张越然这样的“新概念一代”,还有李娟这样的“草根作家”

总人数达到了19人。

虽然也有人质疑人数太多,但由於评选的年限范围是从1998年到2007年,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旧世纪之交的大总结,所以倒也能让大部分人接受。

据说就这么一次,往后人数原则上不超过10人。

张潮没有出现在新人奖的获奖名单上確实让不少人“意难平”,但这个决定一方面出於他本人的强烈意愿,別人无法反对:

另一方面,他实在过於特殊,放在“新人奖”里评选在不少人看来有些“大材小用”了。

最终大家也勉强接受了这个现实。

在颁奖前夕,在作协主席铁寧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界人士和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专门前往茅公的陵园拜謁,以表达文学后辈对这位当代文学巨匠的敬仰之情。

晚上的颁奖典礼则空前盛大。

由於张潮会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典礼,並且组委会特地安排了一个环节,让他代表所有获奖作家发言,就放在颁奖环节的最后阶段。

所以各大企业,尤其是网际网路企业赞助的热情空前高涨,

所有人都知道,张潮每次的公开发言,都会成为经典,往往会在社交平台上流传许久,能让自己的品牌標誌出现在这些视频或者截图里,起到的传播作用远比主持人报几下菜名有用。

铁寧、刘恆等人看著因为经费充足而美轮美奐的典礼现场,也观眾席上乌决乌决的年轻人,內心升起了万千感慨。

他们都经歷过80年代文学如日中天的盛况,也经歷过90年代和21世纪初无人问津的窘迫。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中国文学就要落寞下去的时候,张潮的横空出世不仅將它带回了舆论的中心,甚至激发一代年轻人对文学的热情。

与当初“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虚假繁荣”不一样,张潮將年轻读者的视野从“青春文学”“伤痛文学”延伸、扩展到了更丰富、更深远的文学类型。

他还重新激活文学期刊的销量一一1990年以后,有哪个纯文学杂誌能想像自己的单期销量能超过50万份,甚至100万份?

但是张潮就让这个奇蹟一次文一次地发生。写到这里,警了一眼手机,发现《小说选刊杂誌申请註销了·

销量背后,是一颗又一颗重新,或者开始对文学抱有兴趣的心灵。对於中国文学来说,也许这才是最宝贵的財富。

此刻张潮就坐在离他们不远的嘉宾席上,一身正装,神情放鬆地和身边的朋友聊著天。

主舞台的灯光亮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正式拉开了惟幕。

不过与寻常颁奖典礼不同的是,大部分人並不关心颁奖的流程、领导的发言和获奖者的感言。

大家翘首以盼的是,最后那个环节。

甚至就连那些获奖者也都默认並接受了这样的“不公平”,纷纷缩短了自己的发言,

迟子建还幽了张潮一默。

晚上9点整,张潮终於在“千呼万唤”当中,站在了麦克风前面。

看著头顶璀璨的灯火,看著嘉宾席、观眾席那上千双期待的眼晴,张潮一阵恍惚一他仿佛回到了2004年1月那个午后,他盯著镜子里那张年轻得过分、熟悉又陌生的脸盘的时刻。

但是现在没有时间让他多想了。

待掌声停歇,张潮说出了自己的开场白:“各位读者、各位前辈、各位朋友,大家晚上上好!

感谢组委会、感谢大家,能给我一点时间,聊一聊文学。关於文学,其实我已经说过很多很多,但今天我想回到“原点』,去看看它最初带给我的是什么—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某本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文学是灵魂的避难所,是心灵的港湾。』这个比喻很浅显,但没有说错。

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不瞒各位,我读书的时候就经常用小说逃离数学、英语,嗯,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张潮的调侃让不少人笑了起来,纷纷想起几年前他刚刚出名时,一模数学考了8分的新闻。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又是一个“韩涵式青年”,没有想到他后来的路竟然能如此不同寻常。

等笑声停歇,张潮才接著道:“但今晚,我想和大家聊聊文学不那么安逸”的一面,也就是当它不再是温柔的港湾,而是一艘主动驶向风暴中心的船只时,它所展现的那种独特的品质一一种在喧囂中保持沉静的宽容,一种近乎顽固的执,以及一种直面风浪的、沉默的勇气。”

张潮的声音此刻庄严起来,连带著现场观眾的心也隨著他的语调提了起来,整个会场迴荡著他年轻却並不稚嫩的声音:“我说的宽容,不是指对平庸的纵容,对邪恶的姑息,

或者对谎言的沉默。

文学的宽容,是一种辽阔的胸襟,是一种包容万象、映照百態的能力。它像一面深邃的湖,能倒映天空的晴朗,也能容纳暴雨的浑浊;它能映照出高山的巍峨,也从不忽视沟壑的幽暗。

真正的文学,不会因为某个角色的身份、某个观念的“不合时宜』、或者某个真相的难以启齿』,就將其拒之门外。

它宽容地记录著人性的复杂色彩一一高尚与卑劣,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真诚与虚偽它们並非涇渭分明,而是常常交织在同一个灵魂里,甚至在同一时刻激烈地搏斗。

它理解人在特定境遇下的选择,哪怕那选择在旁人看来是荒谬的、错误的、甚至邪恶的。

这种理解,不是赞同,而是试图去探寻行为背后那幽深的动机,那被时代、环境、欲望所扭曲的心灵的轨跡。”

张潮的语调不急不缓,从容不迫,却有一种把所有听眾都带入语境的魔力,让人觉得“文学不就该是这样嘛?”

只听张潮继续道:“文学的宽容,还在於它对“不確定性”的拥抱。它不急於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不扮演全知全能的审判者。

它更愿意呈现生活粗糙的毛边,命运无情的偶然,仓促选择的歧路,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迷茫和阵痛。

它允许故事在矛盾中展开,允许人物在挣扎中成长或沉沦,允许结局並非总是大团圆,而是留下回味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这种宽容,是对生活本身复杂性的尊重,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复杂之中,去感受,

去判断,而非被动地接受一个简化过的世界。

这种宽容,源於文学对人』本身的深切关怀。它知道,人是多么容易犯错,多么容易迷失,多么容易被洪流裹挟。正因如此,它才更执著地去描绘、去理解、去呈现。

它试图证明,即使在最深的危机、最荒谬的处境、最沉重的黑暗里,那属於人的、复杂而真实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看见,被记录。

它记录危机,不是为了渲染绝望,恰恰是为了证明这种危机的存在,证明它在人的生活中投下的巨大阴影,以及人在其中挣扎求存的真实状態。

它相信,证明危机的存在,就是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一一因为我们有能力感知它,描述它,並在描述中寻求超越它的可能。

这种证明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尊严一种深刻的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