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居於高位,掌握实权的官僚,几乎无人出身门阀世家,更没有形成门阀利益共同体,如此一来,在这么一片废墟上重建新秩序的难度,远比曹魏小得多。
所谓府兵制』,农庄制』得以试行,甚至於眼下轰轰烈烈的冯翊扫蝗得以贯彻,全都因大汉上位掌权者全都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没有来自世家大族的掣肘与內耗。
太学』亦然。
在决定设立太学以后,刘禪与丞相共同参详,並没有直接恢復两汉旧有的太学制度,而是仿效曹魏五经课试法』,创立了更精密、更务实的三舍法』,太学亦非从前只学儒家经典的太学。
太学如今分为四个学科。
儒学,算学,工学,农学。
明面上最重要、最根本的仍是儒学无疑。
其他几门学科,相当於掛在太学名下的杂学。
但实际上,大汉招募儒学博士的同时,大量向民间招募精通算学、工学、农学的士人、百姓,通过赏赐与待遇上的尊崇,让这些精通杂学之士將知识与经验传授、总结成书,甚至直接成为讲师。
至於配套的三舍法』,便是为了更快地为大汉培养出有一定实务能力的官吏。
所谓三舍法』,便是三种斋舍的意思,太学生分为外舍、內舍、上舍三级。
外舍为初级,员额便是第一批太学生三千余人。
內舍为中级,员额三百。
上舍为高级,员额六十。
相当於外门弟子、內门弟子与亲传弟子的区別。
太学生按斋』管理,每斋约三十人。
由於长安不像洛阳,被董卓付之一炬,有不少空出来的屋宅,於是实行寄宿制。
来自四面八方的太学生平日到太学上课,回到斋舍后,便与同斋生一起研究、自习。
太学会在春三月与秋九月组织两次考核,进行升舍公试。
升舍』即为三舍法核心所在。
最关键的升舍,便依靠每年春秋两度的公试。
以儒学为例,考试虽仍旧考察经义,却不再以通晓经义为主,而更多考核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某一特定事件、政务的思考与处理能力。
这便是经义以外的策论题』。
至於算学、农学,考核的同样是处理具体政务、庶务的能力。
外舍升內舍,名额暂定为优等五十人、良等二百五十人。
定额选拔,毫无疑问,便是通过持续高压的竞爭,汰弱留强,確保最终人选的精英性。
进入內舍后,一旦再通过考核进入上舍,便是仕途坦荡了。
上捨生,最终考核,由朝廷大臣主考。
成绩分三等。
上等者可直接授官,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直接转化。
中等者则可以“守官”,也就是代理某县县尉、丞、长之职,跟在前辈身边打杂学习。
下等者,仍可继续留修。
非止如此,太学每月还会有学官主持的月度小试。
小试过后,学官负责评定太学生的课试成绩。
成绩分优、良、否三等。
积累一定的优』,即可获得积分,假如积分攒够了却未能通过每年春考秋考,仍旧可以进入內舍,甚至上舍,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此外,大汉在课试之外,还创设了典农官之制,太学生假若不能通过考核进入上舍,积分足够的话,可以选择成为典农官。
典农官名位初看不高,实则权责颇重,负责管理一两千农庄百姓,统筹生產、税赋、教化、賑济诸事,儼然半县之长。
朝廷明令,典农官若政绩卓著,经考核属实,將来也可直接升任小县的县长。
这便將官吏的选拔標准,从纯粹的经学学识,部分转向了实际的治理能力与政策绩效。
毕竟典农官这个职位本身就是最好的行政培训,成功者,无疑证明了自己具备管理一方的能力。
恢復天下,终究需要人来治理。
大汉苦於无人,更不愿好不容易打回来的江山,又交回到中原那群门阀世家手里。
只待將来荆州、中原郡县克復,原来大汉境內诸县县令、县长便可调任克復之县。
而这群主政一庄的典农官,將来便能直接晋升为小县县长,既解决了大汉无人的问题,也能保证他们確有治理一县的能力。
左冯翊临晋等地农庄能在剿匪、度荒、治蝗中高效运转,便有赖於一批不以经学见长,却强於实干的典农官付出的努力。
虽说制度草创,一切都显得有些仓促,粗獷,甚至连授课的博士、讲师都有些不足,长安太学生们大多时候还是在斋舍里自习、研討,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
但在实践中摸索,並不断革新,效果却是比构想一个完美的制度再小心施行要好得多。
至少通过外舍內舍上舍』的三层筛选与定额淘汰,確保了最终能够进入仕途的,基本是有处理政务能力的精英。
而每月一小考,半年一大考这种高强度、短周期的竞爭,远比曹魏两年一考、十年为官这种低强度、长周期、低效率的考核,更能快速、高效地为大汉选拔出可堪一用的官吏。
再怎么说,曹魏那边,脱离实际政务的五经课试法,考核的不过是太学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至於如何处理刑狱、管理户籍、筹措粮餉、兴修水利等具体行政实务,在经学中並无答案,这便导致了所学非用。
太学生十年后毕业为官,一切仍需从头学起,寒窗苦读十年,下了地方竟无一用处。
至於三舍法、策论课试法、典农官之制,则为具备真才实干、有志报国之士提供了凭才干、政绩改变自身与家族命运的进身之阶。
什么儒学经典,稍稍站边,一切以能力与治理地方的政绩为导向,一切以忠心大汉为导向。
这群人再怎么菜,也比门阀反噬要强得多吧?
在废墟上重建秩序固然艰难,但想从根本上逐步瓦解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强化中央集权,真正做到三兴大汉,除了搭一套草台班子外,无路可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