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 > 第414章,王磊:一向自诩正确的我不也输到了现在吗?

第414章,王磊:一向自诩正确的我不也输到了现在吗?

“所以,很难赢。”

“是吗……”

他转过头,看着窗外城市的灯火。

“【先进】的东西你知道吗,王海洋,我曾经也以为,好莱坞的一切都是先进的,所以华艺的一切都是向着好莱坞对标的。”

“但”

“面对他,一向学习先进的我不是也输到了现在吗。”

……

王磊不置可否。

也不打算再跟王海洋讨论这件事情。

他拿起了遥控器,打开了办公室里那台巨大的液晶电视。

“先进的……”

他嘴里咀嚼着这个词,像是在品尝什么怪异的味道。

“那就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到底落后在哪里。”

电视屏幕亮起。

时间,七点半。

京城卫视。

《人世间》的片头,伴随着厚重而悠扬的音乐,缓缓展开。

没有炫技的剪辑,没有华丽的特效。

就是一组组黑白与泛黄彩色交织的旧照片,一张张朴素的面孔,一片片低矮的棚户区。

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开篇。

1969年,东北,吉春市,光字片。

镜头摇过那片连绵的,被积雪覆盖的平房。烟囱里冒着炊烟,电线杆上挂着冰棱,孩子们穿着臃肿的棉袄在巷子里追跑打闹。

嘈杂,破败,却充满了生命力。

“这味儿……”

王磊的身体,微微前倾。

他旁边的王海洋,也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太真实了。

真实到不像是在看一部电视剧,而像是在翻开一本尘封的家庭相册。

剧情没有丝毫拖沓。

周家。

父亲周志刚响应“大三线”号召,即将远赴西南。

饭桌上,一家人吃着一顿沉默的送行饭。

大哥周秉义,要去建设兵团。

二姐周蓉,心里藏着一个去贵州的秘密。

只留下最小的弟弟周秉昆,和母亲守着这个家。

寥寥几场戏,几句对白,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剖面,就这么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年代剧……”王磊的喉结动了动,吐出三个字。

“京圈最擅长的东西。”

他们太懂这种题材了。

懂那种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懂那种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家国情怀。

懂怎么用最朴素的镜头,拍出最刺骨的真实。

王海洋已经看着电脑,飞快地刷新着微博和豆瓣。

“王总……炸了……”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音。

“《人世间》的口碑……第一集还没播完,豆瓣评分已经开了,9.2!”

“微博热搜前十,占了三个!”

屏幕上,剧情在继续。

周父在火车站,隔着车窗,对着月台上的小儿子周秉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周秉昆含着泪,回了一个同样标准的军礼。

没有一句煽情的台词。

但那份父子之间,属于一个时代的传承与离别,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就这么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确实拍出了华夏人特有的浪漫感觉来。

这一次京圈就没有任何敷衍

不仅仅是宣发资源。

拍摄资源也是拉满了。

他偷偷看了一眼王磊。

王磊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从剧本,到导演,到表演,再到服化道,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作品。

是京圈憋了许久,由王塑亲自攒局,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砸出来的一记——

王炸。

王海洋小声说道:“王总,这……这剧的质感,太强了,王塑他们这次,是下了血本了。”

“确实,给我一种.王塑他的才华倒退了二十年,回到巅峰时期的感觉了。”

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不是光靠钱就能堆出来的。

那是几代人,在一个圈子里,沉淀下来的东西。

是他们的根。

两集播完。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电视里开始播放广告,欢快的音乐和《人世间》那股厚重的余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好看。

这是王海洋最朴素的想法。

《人世间》的质量越高,就越反衬出李轩的处境有多么危险。

前面有《人世间》这样的国产剧天花板拦路。

后面有《行尸走肉》、《绝命毒师》这样的美剧天花板追杀。

而李轩的《觉醒年代》……

光听名字,就输了一半。

王海洋和李轩也是老对手了,到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很复杂其实,也没那么希望李轩会输。

真的不希望.

至少,从看完他的《药神》之后,作为【普通人】的王海洋就狠狠的共情了

他的作品,是拍给普通人看的。

就算不想承认,王海洋心中也觉得,李轩作为影视人的‘伟大’。

“八点了。”

王磊打断了他,目光落在了电视屏幕的右下角。

时间,20:00。

他拿起遥控器,没有丝毫犹豫,换台。

央视一套。

《觉醒年代》的片头,准时出现。

与《人世间》的朴素温暖不同,《觉醒年代》的片头,是黑白肃杀的。

冰冷的铁轨,麻木的人群,租界里飞扬跋扈的洋人,还有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压抑。

沉重。

一股历史的屈辱感,透过屏幕,直直地逼来。

王海洋的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太闷了。

这和他刚刚看完《人世间》之后,那种想和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的代入感,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被动的,被强行按在历史课堂上的感觉。

其实不太好。

正片开始。

1915年,日本。

留学生围住了袁世凯派来的使者,抗议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然后,镜头一转。

陈独秀出场了。

他没有在慷慨激昂地演讲,而是在和朋友讨论着《青年杂志》的创办。

大段大段的对白。

全是关于思想,关于主义,关于如何启蒙民智。

“……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些台词,字字珠玑,充满了力量。

但在电视剧里,尤其是放在《人世间》那种极度生活化的剧情之后,就显得……

太干了。

太“硬”了。

王海洋开始坐立不安。

他甚至下意识地想去摸手机。

这不是他的问题。

这是绝大部分普通观众,最真实的反应。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谁有耐心,去听一百年前的知识分子,辩论这些听不懂的大道理?

他忍不住又看向王磊。

王磊还和刚才一样,一动不动地坐着。

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没有不耐烦,也没有惊喜。

他就那么看着,像一个最冷静的旁观者,在分析一盘棋局。

他在等。

等李轩的出招。

等李轩如何把那些被《我不是药神》“骗”来的观众,留在这部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