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投了7张月票。)
在定海城新设立的军需坊里,机杼声日夜不绝。
周秀秀坐在靠窗的纺车前,熟练的纺着线。
她家郞婿的名字,就刻在富士山下那座巨大的英烈碑上,他是在和倭国的一次海战之中受了伤坠海后没了性命的。
那时候,她还在建安城里守着婆母过活。
刚收到郞婿没了的那段日子,她觉得整个儿天都塌了。
带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和一个腿脚不好的婆母,在建安城里,要如何过活?
但很快,刺史府上的李望春就亲自登门来了,不仅宽慰了她,还送来了一笔丰厚的抚恤银子;
并且告诉她,李十月早就下了令,所有跟随李十月打仗的将士若是不幸战死,他们的家人,她必养之!
“只要你愿意,可优先安排你进军需坊做工,工钱给你算一等的;
将来,你家这娃娃到了该进学的年岁,就能进咱们新办的学堂里头识字读书,不要束修,中午还管一顿饭食的。”
李望春就是这般对周秀秀说的。
后来,周秀秀她就去了军需坊。
在军需坊里头做工虽然辛苦,但女管事对她们这些故去的将士家眷颇为照顾,工钱按时足额发放不说,还从不克扣。
两年后,她的儿子到了年岁,直接就进了镇海学堂,在里头跟着先生读书认字儿呢!
再到后来,她的儿子都长成了半大小子了,东海国建立了!
她家儿郎读书读得好,小小年纪就很是不一般,竟是还未及冠就得了一份活计——去东海国定海城中新建的学堂里头做先生!
周秀秀她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她会跟着儿郎走出建安城,坐上大福船,去往一个全新的地方生活。
前几日,英烈碑落成的大祭,她和其他从建安移民至此,在定海城居住的英烈家眷被特意组织前去观礼。
当她听到李十月亲口说出“其父母,我养之!其郞婿妻儿,我抚之!”时,周秀秀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她用力擦干眼泪,看着高台上那道黑色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一种坚定的归属感。
她纺的每一根线,将来都可能会织成镇海军将士的衣袍,这让她觉得,自己也在为这个承诺尽一份力,她郞婿的血没有白流!
想着这些,坐在纺车前的周秀秀,就更加用心的做工了。
她旁边的妇人女娘们在低声聊着英烈碑的宏伟,感慨着李十月的恩义。
周秀秀在旁听着,嘴角微微上扬了起来。
在这片新土地上,他们这些未亡人,有了新的依靠,也有了活下去,甚至是要好好活下去的底气。
***
张铁明,他如今已是镇海军中的中层军官了,就在陈勇的麾下效力。
他是丁海生从东牟港上接回来的流民,当初,他是跟着其阿姐张银花一起上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