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图佐夫本人大概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这场战爭中发挥一些作用的,但疾病已经让他在这里不能再前进一步。
索洛维约夫在这里又陪伴了库图佐夫一阵,巴格拉季昂去世在弗拉基米尔,那会儿因为正是战爭中最紧张的时期,他也没有机会见师兄的最后一面。
至於库图佐夫,他早在阿斯特拉罕掷弹兵团的时候,就是苏沃洛夫麾下的军官,只是那时相处时间不长,直到俄土战爭时期,这才更加熟络。
尤其是苏沃洛夫有一次对库图佐夫的激將,这件事情,索洛维约夫曾经听参加过那次围攻战斗的老兵们提起过。
库图佐夫认为堡垒已经难以攻取,而苏沃洛夫本人却给他下达了指示,表示已经向总司令传达了要塞已经被攻取的捷报。
因此库图佐夫回去拼命攻击,终於在当天结束了战斗。
而实际上,这大概是苏沃洛夫特有的抽象激將法,为了刺激一向比较慵懒的库图佐夫去完成目標。
到了现在,终於没有什么人能够刺激他去完成一个目標了,反而要他去鼓励別人。
只是他总是喜欢设局,自己在旁边看著,最后下场再来解决问题。
在索洛维约夫到达这里两天以后,库图佐夫在本茨劳去世,最初他的遗体在经过防腐以后,就在当地临时安葬,像是他在奥斯特里茨阵亡的女婿,当时也是这样安排的。
等到时机成熟,再派人迎灵回到彼得堡,在喀山大教堂下葬。
而葬礼甚至都很简单,只有司令部里少数比较亲近的军官出席,亲人当中也只有他的女婿库达舍夫亲王一人在身边。
说起来,当副官在一些老將看来也並不是什么有出息的工作,但是安排一些亲属进来,总也是有些可靠的人。
而且还总是容易面临危险,之前亲王夫人的亲戚在这里,就在战斗最激烈的博罗季诺战役中负伤,甚至还断了一条胳膊。
更別提索洛维约夫在侍从副官任上的同僚蒂肯豪森了,战场上也难免会有损失。
这个简短的军事葬礼结束以后,还有进一步的安排,尤其是接下来对於总司令一职的任命。
索洛维约夫到托尔马索夫这里来,是没想到他刚到这里的时候,就看到这位將军怒气冲冲的坐在那里。
“米沙,我知道你是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给找过来的,可是也有个问题,那就是皇上现在看好维根斯坦,按照资歷和继任顺序来说,这並不是一个合適的安排。”
甚至不光是资歷问题,库图佐夫还在世的时候,因为维根斯坦分遣队的是反击部队的先导,他们率先进入了柏林,这样也使得他在军队当中的呼声很高。
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他单独领兵击败了麦克唐纳和乌迪诺,这算是个作为主帅的入门门槛。
托尔马索夫和米罗拉多维奇实际上功劳更大,而且从个人能力上讲,也要超过维根斯坦,可是现在沙皇本人的选择就比较迷。
托尔马索夫发脾气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不过参谋部这边大概还是不受影响的,沙恩霍斯特带著普军以及普鲁士的参谋们加入进来,实际上就好像是把原来缺失的那一部分给补回来了。
但他们现在也不在此地,而是在普军那边。
“可事情已经发生了,您又准备怎么做呢?总不能像是那位鲁莽的卡缅斯基上將一样吧?”
索洛维约夫提到的是大卡缅斯基,在1812年战爭刚开始,他就和托尔马索夫发生了矛盾,因此也被解除了职务。
因为他置身事外,看的可能还更清楚一些,这句话算是提醒了托尔马索夫。
“您说的也有道理,不能这样。可是现在就有人主张要分兵行动,你怎么看呢?”
“如果分兵行动,在互相之间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容易被各个击破,最悲惨的例子,大概就是那些奥地利人。”
这个托尔马索夫倒是知道,拿破崙就是靠著和奥地利的作战出了名,奥地利人的军队总是分散行动,这样在地形阻隔之下,就容易被打击。
不过就是集中起来的话,也一样会出事的。
比如说利用一块地形的优势来迂迴.索洛维约夫在巴尔干的大捷,这两种办法都用到了,而且是辉煌的胜利。
“如果在萨克森南部和北部都採取行动的话,你如果是拿破崙,会怎么做呢?”
“1812年以前的话,法国人大概不会缺乏骑兵,我们现在的动作他们应该很快就能侦察到,哪怕是从波兰撤退回来的败兵正在往西去,正在马格德堡,甚至还继续向西。敌人如果够聪明的话,就会在这里给我们来一个决定性的打击。”
但现在的问题是,法国人没有那么多骑兵,索洛维约夫思考问题,总是把敌人想的更强。
跟库图佐夫夸大敌人兵力的做法不一样,索洛维约夫总会觉得对手可能比自己跑的还快。
其实目前的俄军步兵行军速度纪录,在苏沃洛夫的义大利远征以后,可能还是他在巴尔干的山里赶路的时候速度最快,而且行军路程也在那里摆著。
“可是要分兵我是个骑兵將军,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一旦我们分散开,哪怕是两支队伍,敌人也会找到机会,优先打击一侧的。”
“我想也是这样,而且拿破崙他惯於这么做,要是这一次是在战略上这么做的话,我们可能会面临著不小的问题。”
托尔马索夫这里其实还好,他只是对著竞爭总司令位置的维根斯坦有意见,其他的方面倒还好说,但君主们都在这里的时候,维根斯坦显然能力上就不太行了。
他甚至每件事情,都並不能自己决定,在俄普两国军队的协调方面,都说德语大概还是比较方便的。
可是在君主们那里,他甚至还需要请示,亚歷山大哪怕已经放权了,维根斯坦没经歷过这种阵仗,他总是会自己陷入麻烦。
因为在君主面前,一点小小的错误,可能都会引发问题,尤其是將军们都有自己的渠道来进行匯报,至少1812年那会儿,在危急时刻亚歷山大已经意识到了问题。
现在他也不是没有做出调整,巴克莱“康復”以后返回军队,就接手了奇恰科夫的第三纵队。
可是优势一大起来,再加上临阵换將,也难免会出现问题。
但君主的决定,此时已经做出,作为俄军的將军们,大概也只有按照命令来执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