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宝琳.凯尔的影评也不全都是负面的。
她当然为电影行业做出过很多贡献。
比如说上映于1967年的影片《雌雄大盗》,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对以抢劫为生的恋人,最后命丧枪下的故事。
这是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真实经历改编。
这俩人在美国的名气就相当于是中国的燕子李三。
他们是大萧条时期的雌雄大盗,主营抢劫,但是带点儿劫富济贫在里面,因此成了很多美国年轻人心中崇拜的目标。
据说他俩被警方击毙之后,原本只居住2000人的小镇,一下子就涌入1万人。
人们千方百计想拿点“英雄”的东西作为纪念,比如头发衣服碎片等等。
他们的葬礼还吸引了2万人前来围观。
很多人还给邦妮送上鲜花。
送花最多的是报童。
因为大盗被击毙,报纸销量暴增。
而导演阿瑟.佩恩拍摄的这部《雌雄大盗》,被誉为“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类型片的模式,把犯罪片、西部片、喜剧片甚至爱情片都揉在一起,影片塑造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导演阿瑟.佩恩因此被称为“新好莱坞”的先驱。
不过在刚上映的时候,这部非主流的影片可没有受到这么大的赞誉,反而是因为打破好莱坞电影制作常规,加上题材备受争议,因而受到巨大的非议。
当时电影上映以后,外界普遍认为电影的口碑配不上它体面的票房,批评者们纷纷指责这部电影美化暴力。
年近五十的她写了一篇长达7000字的长文,在文章的开头,凯尔尖锐地指出老派影评人的固步自封:
“在这个国度如何能够拍部好电影而不受攻击呢?”
她认为此前美国人爱看的“反派英雄改邪归正”那一套已经不适用在这个年代的观众身上了,人们并不需要被电影说教,那对亡命鸳鸯带给了人们“乐子”,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就为了“寻找乐子”。
后来媒体说:
“《雌雄大盗》的口碑像一艘不断下沉的船,凯尔把这艘船拖上了岸。”
可见宝琳.凯尔的影评在为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过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部影片是x级电影《巴黎最后探戈》。
同样是大导演贝托鲁奇的著名情色之作。
之前就说过了,这部电影因为假戏真做事件,遭受了外界巨大的非议。
也是宝琳.凯尔的影评,为这部电影平反,使其成为后世文艺癌的影迷们的心头好。
总之,她的文字不仅夹枪带棒、毫不客气,同样有着能起死回生的魅力,可以使《雌雄大盗》成为经典,也可以为《巴黎最后探戈》平反。
但赵振开还是更担心宝琳.凯尔对《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伤害,好在看完影评的第一句话以后,他的心里熨帖了:
“权力与自由的幻象下,贝托鲁奇用镜头揭露了一个永远被困在童年梦境中的灵魂。”
这句评价写的算是够漂亮了。
如果说是褒是贬还看不明白,那么后面凯尔直言不讳的说了一句:
“作为影评人,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是感官的盛宴与思想的碰撞,而非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用绚丽的视觉语言和大胆的叙事结构,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转化为一个关于权力、自由与身份认同的普世寓言。”
这就暴露出来了。
凯尔这篇影评显然是对《末代皇帝》的称赞,赵振开心情大好,接着往后看去:
“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去多了解一些电影的背景、人物的背景,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些我的研究东方历史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
“从他们那儿我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们说,中国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至于溥仪,那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头衔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
“在中国,历史学者写的最多的,是秦朝的秦始皇,是汉朝的汉武帝,是唐朝的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这些皇帝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国民们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
“至于那些昏君的故事,基本被当做反面教材和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而《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影片里的这个溥仪,我们从三岁开始就见到了他的全部人生经历,他没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似乎时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最让我吃惊的是,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一位中国人!”
“江弦,这个中国人真的不可思议,他竟然能知道什么可以打动西方观众。”
“文化有隔阂,据我了解,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都听说过其中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并对此有着大量的讨论和思考。”
“同样的,对于大多西方观众来说,我们对中国过去的那些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我们都可以代入其中。”
“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
“历史持续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在这一点上,江弦这名编剧把握的相当精准,创作的手法同样十分高明。”
“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将个人的故事与历史的画卷结合,创造出既个人又普世的艺术杰作,证明了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文化和历史的边界”
赵振开看完以后,又将这份杂志拿给朱虹看了一遍,朱虹看完以后满脸喜色:
“写的真好!我要把这部杂志寄回国内给我姐夫看看。”
“你顺便告诉他.”
赵振开笑了笑,“《末代皇帝》在美国是真的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