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难行,他数次从马背跌落,又挣扎着爬起。
干粮早已用尽,只能抓把雪塞入口中,暂缓饥渴。
第三日黎明,
李歆终于力竭,从马背上滚落雪地。
恍惚间,他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行军脚步声。
“是……是魏军旗号……”
李歆努力睁开双眼,只见前方山谷中。
一支大军正蜿蜒而行,帅旗上赫然绣着“邓”字。
“邓都督……”
李歆用尽最后力气呼喊,“邓都督!”
前军哨骑闻声而来,见雪地中倒着一员血染征袍的将领,急忙下马查看。
“是李歆将军!快禀报都督!”
不多时,邓艾在亲兵簇拥下疾驰而至。
见李歆奄奄一息,急忙下马相扶。
“李将军!麴山情况如何?”
李歆见到邓艾,泪如雨下,伏地泣告:
“都督!麴山二城,皆被陆逊重兵围困,绝了水道。”
“句安将军与末将死守待援,将士渴死者已逾百人。”
“幸得天降大雪,化雪度日。”
“然粮草将尽,情势危急!”
邓艾面色凝重,扶起李歆:
“吾非来迟,为聚羌兵未到,因此误了。”
“将军受苦了。”
随即唤来军中医官:
“速送李将军入川养伤,好生照料。”
李歆急道:
“末将愿随都督杀回麴山!”
邓艾摇头:
“将军伤重,不可再战。”
“待伤愈后,再随我征战不迟。”
送走李歆后,邓艾召众将议事。
年轻的司马昭站在邓艾身侧,目光锐利。
邓艾忧心忡忡:
“羌兵未至,陆逊围城甚急。”
“若等羌兵到来,恐麴山二城已陷。”
“不知二公子有何高见?”
司马昭略一沉思,走到地图前:
“将军,吾料雍州兵必尽来麴山攻打,雍州定然空虚。”
“将军可引兵径往牛头山,抄在雍州之后。”
“陆逊、郭淮闻讯,必回救雍州,则麴山之围自解矣。”
邓艾闻言,抚掌大笑:
“妙哉!此计最善!”
“攻其必救,围魏救赵之策也!”
当即传令三军,改变行军方向,望牛头山而去。
与此同时,
麴山城外汉军大营中,郭淮得知李歆突围成功的消息,急忙来见陆逊。
“使君,李歆已突围两日。”
“若其见到邓艾,邓艾料我大兵皆在麴山,必抄牛头山袭我之后。”
陆逊捻须沉吟:
“伯济之意是?”
郭淮指着地图:
“使君可引一军暗取洮水,断绝蜀兵粮道。”
“吾分兵一半,径往牛头山击之。”
“彼若知粮道已绝,必然自走矣。”
陆逊凝视地图良久,忽然笑道:
“伯济此计大妙!邓艾若往牛头山,正入我彀中!”
当即分兵:
陆逊亲率一万精兵,悄取洮水。
郭淮亦领一万兵,直奔牛头。
;剩余兵马继续围困麴山。
临行前,陆逊特意嘱咐郭淮:
“邓艾多谋,司马昭亦非庸才。”
“将军往牛头山,需多设疑兵,虚张声势,不可轻易接战。”
郭淮拱手:
“使君放心,淮自有计较。”
话分两头,
邓艾率军行至牛头山深处,忽闻前军发喊,蹄声杂乱。
一骑探马飞驰来报:
“都督!前方有齐兵截住去路!”
邓艾神色一凛,催马至军前。
但见山谷隘口处,郭淮率军严阵以待。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郭淮见邓艾到来,纵马出阵,大笑道:
“邓士载!汝欲袭吾雍州,殊不知吾已在此等候多时矣!”
邓艾大怒,挺枪直指郭淮:
“郭伯济!汝这叛国降将,安得在此狺狺狂吠?”
“今不过侥幸识破吾计,何敢如此猖狂耶!”
说罢挺枪纵马,直取郭淮。
两马相交,枪来刀往。
战不三合,郭淮虚晃一刀,拨马败走。
邓艾正要追击,司马昭急呼:
“将军谨防有诈!”
邓艾勒马观察,见郭淮军马虽退而不乱,心知有异,遂令:
“前军追击,中军策应,后军留守隘口!”
魏军依令而行,追出三里许。
忽见郭淮军分作两翼,占住山头。
霎时间,滚木擂石如雨而下。
邓艾急令退兵,已在牛头山下损兵千余。
只得就地下寨,掘壕立栅,与汉军对峙。
此后数日,邓艾每日令兵搦战。
郭淮或战或守,时而佯败,时而坚守。
两军互有胜负,战局胶着。
这日傍晚,司马昭入帐谏言:
“将军,此处非久停之所。”
“连日交战,不分胜负,此乃郭淮诱兵之计耳,必有异谋。”
“不如暂退,再作良图。”
邓艾凝视图上地势,沉吟道:
“二公子所言甚是,然若此时退兵,恐遭追击……”
正言间,忽有哨骑踉跄入帐,浑身浴血:
“都督!大事不好!郭淮分兵取洮水,已断我粮道!”
邓艾拍案而起,面色骤变:
“粮道被断!全军危矣!”
司马昭急道:
“将军速决!”
邓艾当机立断:
“二公子先退,吾自断后!”
“传令三军,连夜撤兵!”
夜色如墨,魏军悄悄拔寨。
行不至十里,忽闻四面杀声震天,火把如星。
郭淮分兵五路,从各方杀来。
邓艾横枪立马,独拒五路总口,大喝道:
“吾在此!谁敢来战!”
汉军见邓艾威风凛凛,一时不敢近前。
邓艾且战且走,护着大军缓缓后撤。
至天明时分,退至洮水河畔。
邓艾正要下令渡河,忽见对岸一军杀出。
帅旗之下,陆逊白袍银甲,朗声道:
“邓士载!已中吾计,何不早降!”
前有阻截,后有追兵。
邓艾环视左右,见士卒皆露惧色,遂振臂高呼:
“诸军听令!今日有死无生,唯有力战!”
魏军见主将如此,士气复振。
邓艾亲率精锐,往来冲突。
汉军层层围困,密如铁桶。
激战至午,邓艾身被数创,血染战袍。
亲兵护卫多已战死,魏军折损大半。
正在危急时刻,邓艾见西南方向汉军阵形稍薄。
遂集中残兵,奋力冲杀。
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往阳平关方向败退。
行至关前十里,忽见前方尘头大起,一军拦住去路。
为首大将横枪立马,生得相貌堂堂,正是从凉州赶回的姜维。
“邓艾!汝已穷途末路,还不下马受降!”
姜维声如洪钟。
邓艾大怒:
“姜维孺子!焉敢阻吾归路!”
拍马挺枪,直刺姜维。
姜维挺枪相迎。
二将战作一团,枪影交错,火星四溅。
战约数合,邓艾因久战力疲,渐渐不支。
司马昭在关上望见,急令:
“弩手准备!”
就在邓艾险象环生之际,忽闻关上鸣金之声。
邓艾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姜维正要追击,忽见城上弩箭齐发。
这弩非同寻常,一弩可发十矢。
正是司马懿生前仿制汉朝连弩所制。
箭雨铺天盖地,汉军顿时人仰马翻。
姜维急令退兵,检点损失,折兵数百。
望着阳平关上飘扬的魏旗,姜维感慨道:
“不想魏国军工竟已至此。”
“连弩本是我朝利器,今反为其所制。”
转身对副将道:
“回朝后,我当上书朝廷,严格管制工匠,禁止其私自传授技艺。”
副将叹道:
“……将军所言极是。”
“只是技术既已流传,恐难完全禁绝。”
姜维默然片刻,忽道:
“传令全军,暂退三十里下寨。”
“来日再图破关之策。”
而此时阳平关上,邓艾已是精疲力尽。
司马昭亲自为邓艾包扎伤口,见其浑身创伤,不禁叹道:
“今日若无先父所制连弩,恐阳平关已失。”
邓艾苦笑道:
“吾自负知兵,今日几为陆逊、郭淮所算。”
“若非二公子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遥望关下汉军连营,邓艾神色凝重:
“此战虽败,然天下之争,方兴未艾。”
“来日再与姜维决个高下!”
与此同时,
麴山城中,已是人间地狱。
句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头巡视,所见皆是奄奄一息的士卒。
城内存粮早已告罄,战马也已宰杀殆尽。
昨日又有一百三十七名士兵在睡梦中再未醒来——不是死于刀剑,而是亡于饥寒。
“将军……”
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墙角传来。
句安走近,见是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士兵,面色惨白如雪。
“援军……何时能到?”
句安喉头哽咽,无法作答。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雪花飘落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
回到军帐,众将齐聚,个个面如死灰。
副将王韬声音嘶哑:
“将军,城中能站立的士兵已不足三千。”
“若再守下去……”
另一将领接口:
“邓都督若来,早该到了。”
“恐怕……”
句安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出征前邓艾的嘱托:
“麴山二城,关系北伐大计,望将军死守待援。”
死守待援……可援在何方?
当夜,句安独坐帐中,面前摊开地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亲兵送来半碗稀粥,这是城中最后的存粮。
“将军,用些粥吧。”
句安挥手:
“分给伤兵。”
三更时分,句安终于做出决定。
他召集众将,声音低沉而坚定:
“明日……开城。”
众将默然。
副将泣道:
“将军!我等愿与城池共存亡!”
句安摇头,眼中含泪:
“吾亦愿战死沙场,以全忠义。”
“然城中数千将士何辜?岂能随我等葬身于此?”
翌日清晨,麴山城门缓缓开启。
句安率众将卸甲出城,面向汉军营寨单膝跪地。
陆逊、郭淮并骑而出。
见句安等人形销骨立,不禁动容。
句安双手奉上佩剑: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唯愿将军善待城中士卒,句安任凭处置。”
陆逊下马,扶起句安:
“将军坚守孤城,力尽而降,非战之罪也。”
“吾必奏明朝廷,厚待将军及麾下将士。”
同日,
洛阳皇宫内,太子刘禅正在偏殿与近臣宴饮。
忽闻殿外传报:“
雍州八百里加急捷报!”
刘禅醉眼朦胧,挥手道:
“呈上来!”
内侍展开军报,高声诵读:
“雍州刺史陆逊上表:麴山已克,句安率众归降。”
“邓艾败走阳平,损兵万余……”
刘禅闻言大喜,举杯道:
“好!好!我军对魏军连连取胜,已形成强大血脉压制!”
“看来灭蜀……不不,灭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刘禅这段时间压力也是巨大。
因为父皇把灭蜀重任交给了他。
这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他最后的考验。
同时,一旦灭了魏国,那对刘禅个人的君主威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席间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坐在角落的李翊眉头紧锁。
这位须发皆白的相父突然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太子何出此言!”
满殿寂然。
刘禅手中酒杯险些跌落,酒醒大半。
李翊大步走到殿中,须发皆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太子身为监国,岂可轻言战事?”
刘禅慌忙起身:
“相父息怒……”
在刘禅的记忆中,相父的脾气其实是相当好的。
但唯独言及军事时,他便变得非常严肃。
李翊目光如炬,环视殿内诸臣:
“尔等可知,古来多少名将,拥兵百万而一夕溃败?”
“项羽钜鹿之胜,终有垓下之围。”
“曹操赤壁之火,徒留华容之叹。”
“今虽小胜,安敢轻敌?”
他转向刘禅,语重心长:
“今南方初定,西土未平。”
“太子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岂可因一时之胜而忘形?”
刘禅面红耳赤,躬身施礼:
“相父教诲,禅谨记于心。”
李翊神色稍缓,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出列奏道:
“太子,陆逊、郭淮等将士浴血奋战,立此大功。”
“朝廷当速行封赏,使三军感念天恩。”
“此所谓恩出于上也。”
刘禅点头: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该如何封赏?”
诸葛亮早有成算:
“陆逊可加封为镇西大将军,郭淮为征虏将军,姜维升为中护军。”
刘禅深吸一口气,肃容道:
“就依诸葛丞相所议,重赏雍州将士。”
“另传令各州,严加防备,不可因胜而骄。”
他走到殿门,望向西方天际,轻声道:
“这天下之争,果然还远未结束。”
殿内群臣躬身领命,唯有李翊看着刘禅的背影。
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