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深深一揖:
“郃必谨守本分,不负相爷期望。”
回府路上,张郃回想今日种种,恍然惊觉。
李翊虽隐,却对朝局了如指掌。
那看似随意的家宴,实则处处机锋。
而相府内,甄宓一边为李翊更衣,一边轻声道:
“张都督似乎还未完全领会相爷之意。”
李翊微笑:
“……无妨。”
“待明日朝会,他自会明白。”
窗外,春日渐暖。
相府院中的老梅已落尽最后的花瓣,新叶初萌。
……
次日,未央宫朝会。
刘备强撑病体临朝。
百官刚刚奏事完毕,张飞便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臣有本奏!”
“越王刘理无诏返京,违制擅离封地,当依律治罪!”
此言一出,满朝寂静。
人人都暗自捏了把汗。
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朝中非如张飞般位高权重之人刚聊这个话题。
刘备轻咳数声,嘴角却泛起丝丝笑意:
“……益德今日竟与朕论起礼法来了?”
“真是难得。”
张飞涨红了脸,直言道:
“兄长……哦不,陛下!”
“礼法乃国之根本,岂可因私废公!”
刘备一抬手,将之打断,缓缓道:
“越王虽违制,然其情可悯。”
“陈元龙乃国之柱石,女婿奔丧,合乎人伦。”
“且……”
他目光扫过群臣,“其子留京半载,朕岂忍令其骨肉分离?”
李翊出列附和:
“……陛下圣明。”
“孝道乃立国之本,越王尽孝,当予体恤。”
汉朝以孝治天下。
不孝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作秀的可能。
比如,二十四孝里面著名的“陆绩怀橘”。
这百分之一百是作秀。
说到底就是陆绩偷橘子,被骷髅王逮了个正着。
美其名曰是给母亲留的,成全了他的孝名。
但逻辑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陆绩出身于庐江陆氏,是江南鼎鼎有名的大族。
根本不至于沦落到要靠偷橘子给母亲。
更别提,骷髅王那是只结交名流的。
一个连橘子都吃不起的普通人家,又怎能上得了袁术的餐桌?
考虑到陆绩当时还是个小孩儿,应该就是单纯贪嘴,藏了几个。
被袁术逮着后,找借口说是给母亲留的。
在推崇孝道的汉朝,大家就都不会怪罪他了。
从侧面也能反应出,
即便上骷髅王,面对这样“孝顺”的小孩儿,也会“惊奇不已”。
所以,越王违规礼法的行为,看似很不合规矩。
但只要他披着“孝道”这件衣裳,至少在汉朝,是没人会去怪罪他。
或者说没人能在这件事上深究他的责任。
所以,李翊对此也是就事论事。
说越王回京,虽不合规矩,但合乎情理。
不过,饶是如此,朝中依然有不少大臣对越王进京一事持怀疑态度,纷纷道:
“……然祖宗之法不可废。”
“若藩王皆效仿,朝廷威仪何存?”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刘备却突然下旨:
“太子刘禅、翼王刘封听旨。”
二人急忙出列跪拜。
“你二人为兄长,今日便代朕至城外驿亭,迎接越王返京。”
此旨一出,满朝皆惊。
以太子之尊亲迎藩王,实乃殊荣。
张飞还要再谏,被关羽以目制止。
“哼。”
张飞内心大是不爽,横叉着腰,不发一言。
洛阳城外十里长亭,旌旗招展。
刘禅与刘封并立亭中,身后仪仗肃列。
刘封低声道:
“太子殿下亲迎,是否太过隆重?”
刘禅温声道:
“父皇既下旨,自有深意。”
“况且三弟久别归来,理当如此。”
午时将至,
远处烟尘起处,一列车驾缓缓行来。
越王刘理早已得报,远远便下车步行。
至亭前,刘理伏地大礼:
“臣理叩见太子殿下、翼王殿下!”
“劳二位兄长亲迎,臣罪该万死!”
刘禅急忙扶起,见刘理风尘仆仆,不禁泪下:
“三弟何出此言!一别三载,为兄日夜思念!”
兄弟相拥,刘理亦哽咽道:
“臣在封地,无一日不念父皇与兄长!”
刘封在旁劝道:
“太子、越王,此处非叙话之地,不如先回城再聚。”
刘禅执刘理手同乘一车,途中细细端详:
“三弟瘦了,可是越地水土不服?”
刘理恭声道:
“……劳兄长挂心。”
“越地虽偏远,然百姓淳朴,臣尽心治理,不敢懈怠。”
“陈相之事,还望三弟节哀。”
刘禅叹道。
“陈相乃国之栋梁,父皇悲痛不已。”
刘理垂泪:
“岳父大人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社稷。”
“臣虽在千里之外,亦感其忠贞。”
车驾行至陈府,刘理再度拜谢:
“二位兄长请先回宫复命,容臣更衣后即刻入宫觐见。”
刘禅执其手道:
“今晚东宫设宴,为三弟接风,切莫推辞。”
望着刘理进入陈府的背影,刘封低声道:
“太子是否过于厚待?恐招非议。”
刘禅遥望宫城方向,轻声道:
“……此乃父皇之意。”
“况且……三弟若能安分,何尝不是社稷之福?”
回宫路上,
百姓见太子与越王同车而行,皆议论纷纷。
而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相聚,早已在洛阳城中激起层层涟漪。
宫墙之上,刘备在李翊陪同下远眺车队,喃喃道:
“子玉,朕这般安排,可妥当否?”
李翊躬身答:
“……陛下圣明。”
“既全了骨肉之情,又显天家恩威。”
刘备咳嗽数声,目光深远:
“只愿他们兄弟,真能体会朕的苦心。”
春风拂过宫墙,吹动君臣二人的衣袂。
刘理返京第二日,天色未明便备齐祭品,欲往陈府祭拜岳父。
车驾行至陈府。
却见门前白幡已撤,只余两盏素灯笼在晨风中摇曳。
陈府老管家见越王车驾,急忙迎出,跪地泣告:
“王爷来迟了!老爷灵柩已于三日前扶送回徐州故里安葬了。”
刘理如遭雷击,踉跄后退:
“为何……为何不等本王再见岳父最后一面?”
管家叩首道:
“此乃李相爷安排,说徐州是老爷生前夙愿。”
“陛下特准在皇陵设衣冠冢,以供京中亲友祭奠。”
刘理默然良久,方沉声道:
“备车,往皇陵。”
时值清晨,皇陵笼罩在薄雾之中。
守陵将士见越王车驾,急忙开启陵门。
刘理独行在神道上,但见松柏森森,鸦声凄厉。
至功臣陪葬区,果然见一新立墓碑,上书“汉首相陈元龙桓宣正公之墓”。
碑前香炉尚有余温,想是近日仍有祭拜之人。
刘理屏退随从,独自跪坐碑前。
他轻抚冰凉石碑,终于泪如雨下:
“岳父大人!不肖婿刘理,来迟了!”
声音哽咽,在寂静陵园中格外凄楚。
“忆昔淮南初见,岳父教理兵法布阵,讲解治国之道。”
“后蒙岳父不弃,以爱女相许,更时时教诲……”
刘理泣不成声,“理在越国,无一日敢忘岳父嘱托。”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皆遵岳父昔日教诲。”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
“此乃越国近年政绩,本欲请岳父指点……谁知天人永隔!”
忽然一阵疾风掠过,卷起满地纸钱。
守陵官远远望见,只见越王伏地痛哭。
状极悲切,不禁暗自唏嘘。
哭至力竭,刘理方整衣冠,焚香再拜:
“岳父在天之灵放心,理必善待瑶儿,恪守为婿之道。”
“越国百姓,理亦当视若己出。”
祭奠完毕,刘理正欲离去,忽见太子刘禅携祭品而来。
兄弟二人陵前相遇,俱是一怔。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天地可鉴。”
“为兄已奏请父皇,特许越王妃每月可至皇陵祭扫。”
刘理深深一揖:
“多谢皇兄成全。”
“自家兄弟,何必言谢。”
刘禅扶起他,低声道:
“只是近日朝中颇有非议,说三弟借奔丧之名,图谋不轨。”
刘理正色道:
“皇兄明鉴!理此番返京,纯为尽人子之孝。”
“若有人妄加揣测,理愿当面与他对质!”
刘禅凝视他片刻,终是拍拍他的肩:
“……为兄自然信你。”
“只是树大招风,三弟还需谨慎。”
刘理颔首,继续哭祭陈登。
皇陵之内,他抚碑痛哭,声嘶力竭。
连日奔波加之悲痛过度,竟一时气急攻心,昏厥在地。
“三弟!!”
刘禅大惊,急忙上前扶起。
但见刘理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太子急唤随行御医。
一阵忙乱后,
刘理方悠悠转醒,见自己躺在太子怀中,泣道:
“皇兄,臣弟失仪了……”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感天,何罪之有?”
遂命人备暖轿,亲自送越王回府。
消息传入宫中,刘备正与李翊商议朝政。
闻报后,刘备良久不语,眼角隐有泪光。
“陛下?”李翊轻声唤道。
刘备长叹道:
“朕这些儿子中,阿斗仁厚,刘封刚勇,唯有刘理……最重情义。”
“陈元龙果然没有看错人。”
李翊眨巴眨巴眼睛,躬身道:
“越王纯孝,实乃陛下之福。”
正当此时,内侍来报越王求见。
刘备宣入,见刘理面色憔悴,由内侍搀扶而行。
“儿臣叩见父皇。”
刘理欲行大礼,被刘备止住。
“吾儿身体虚弱,不必多礼。”
刘理跪地泣诉:
“儿臣方才在皇陵,思及岳父养育之恩,不能自已。”
“如今岳父已去,儿臣恳请父皇准允,让儿臣入宫侍疾,以尽人子之道。”
李翊眉梢一扬,面上仍是平静如水,没有说话。
而是静静观察刘备的神色。
刘备蹙眉道:
“汝自己尚需调养,岂能再劳心劳力?”
“父皇!”
刘理叩首及地,“儿臣已失岳父,若不能再尽孝于父皇膝下,生亦何欢?”
“况且……”
他抬头泪眼婆娑,“儿臣在越国钻研医理,颇通调理之道。”
“愿日夜侍奉,以求父皇圣体早愈。”
一旁的内侍见状,皆为刘理孝心所动,遂纷纷劝道:
“陛下,越王一片孝心,天地可鉴。”
“不如且允其所请,也可全父子天伦之乐。”
刘备沉吟片刻,终是点头:
“既如此,便准你暂居偏殿。”
“然需答应朕,不可过度劳累。”
刘理大喜过望,连叩三首:
“儿臣遵旨!必当时时谨记父皇教诲。”
自此,刘理便搬入宫中偏殿。
每日五更即起,亲尝汤药。
午间陪刘备散步闲谈。
夜晚则诵读奏章,为父皇分忧。
这一日,天尚未明,他已候在寝殿外。
内侍劝道:
“陛下尚未起身,越王可至偏殿用茶等候。”
刘理恭声道:
“臣为子侄,理当侍立候驾。”
殿门开启,刘备见刘理立于寒风之中,不禁动容:
“吾儿何苦如此?”
“儿臣久离膝下,恨不能朝夕侍奉。”
刘理上前搀扶,动作轻柔熟练。
他亲自为刘备梳洗更衣,又试过汤药温度,方奉至御前。
用膳时,
刘理细心布菜,将鱼肉去刺,羹汤吹凉。
刘备见此,心头大为感动,叹道:
“昔日在徐州时,汝尚年幼,吃饭还需人喂。”
“如今竟如此细心。”
刘理垂首,泣道:
“儿臣在越国,常忆少时父皇教诲。”
“治大国如烹小鲜,须用心把握火候。”
“侍奉父皇,更当如此。”
早朝后,刘理常陪刘备在御花园散步。
这日行至梅林,刘备忽道:
“朕闻你在越国推广稻作,百姓称颂。”
“儿臣谨记父皇以民为本之训。”
刘理谦逊道,“越地多山,儿臣效法李相在徐州之法,修梯田,兴水利。”
刘备见他既记住了自己的教诲,又向李翊学习为政之道,大为满意,颔首道:
“……李相确是治世之能臣。”
“然朕观你奏章,越国赋税较他处轻三成,这是何故?”
刘理跪奏道:
“儿臣以为,民富则国强。”
“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方是长久之计。”
刘备扶起他,目光欣慰:
“汝能如此想,朕心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