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19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第419章 李相三兴大汉,陈相灭吴有功,若孔明欲接任,当有灭魏之功

简雍裹紧裘袍,声音发抖。

诸葛亮含笑上前执礼:

“……简公远来辛苦。”

“请随亮入城,城内自有暖意。”

众人都没有想到,前来关中慰问的居然是元老级人物简雍。

看来朝廷还是对他们十分重视的。

简雍打量诸葛亮,见他仅着寻常官袍,不由感叹:

“孔明不畏严寒,真国之栋梁也!”

车驾缓缓向长安城行进。

将至城门,简雍忽觉风中寒意渐消,诧异间抬头望去。

但见城墙上密布草帘,形成一道挡风屏障。

诸葛亮解释道:

“此乃羌人所授之法,以草帘御寒,可使城内温度倍增。”

一入城门,简雍顿时目瞪口呆。

但见长安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各族行人摩肩接踵。

街市两旁商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

不仅有汉人商贩,更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西域胡商、皮肤黝黑的身毒人。

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西方客商。

“这……这还是当年残破不堪的长安城吗?”

简雍难以置信。

诸葛亮微笑:

“自重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商路畅通,万国来朝。”

“如今长安有胡商三千户,每日交易额逾万金。”

简雍见一胡商摊前围满人群,好奇问道:

“彼所售何物?”

“此乃大秦商人,所售为玻璃器皿。”

诸葛亮引简雍近观,但见晶莹剔透的杯盏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简雍抚须赞叹:

“都督治政有方,真乃海纳百川,万邦来朝之象!”

行至市集中心,诸葛亮请简雍至一酒楼歇息。

店家奉上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又有羌人特制的青稞酒。

简雍品尝后连连称奇:

“不想西北之地,竟有如此美味!”

诸葛亮耐心地为简雍介绍道:

“此乃羌汉融合之佳肴。”

“如今长安百姓,多习胡食,胡人也学用筷子,可谓相得益彰。”

宴毕,二人至都督府正堂。

简雍整肃衣冠,宣读圣旨:

“咨尔诸葛亮,镇守关中。”

“外御强敌,内抚百姓。”

“政通人和,万邦来朝。”

“特增食邑一千户,赐金千斤,绢帛五百匹,以示嘉奖。”

诸葛亮跪拜接旨:

“臣亮谨领圣恩,必当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礼毕,诸葛亮邀简雍入内室密谈。

“简公,陛下圣体安否?”

诸葛亮关切问道。

他虽在西京,但也时刻关注着朝堂局势。

确实听到些风声,说陛下最近身体不太好。

简雍面色转忧,低声道:

“实不相瞒,陛下近日龙体欠安,每日理政不过三个时辰。”

“较之往日,减少大半。”

诸葛亮眉头微蹙:

“那朝政……?”

“幸有内阁支撑,然陈首相也年事已高,时常力不从心。”

简雍意味深长地看着诸葛亮,“孔明先生在关中政绩卓著,朝中多有议论。”

“或许不久便可召你回朝。”

言外之意,老诸你在关中又有军功,又有政绩。

说不定下一任首相就是你哦。

所以简雍对待诸葛亮的态度也是相当恭敬,不敢得罪未来的帝国二把手。

诸葛亮执壶斟茶,神色不变:

“亮才疏学浅,唯愿尽忠职守。”

“不知朝廷对灭魏之策,可有定论?”

诸葛亮马上转移了话题,把灭魏之事拿出来放在正题上说。

毕竟,诸葛亮早已不是当年初入徐州的愣头青了。

他也是一个从政将近二十多年的政治老油条了。

首相是何等的权力?

何等的位高权重?

在诸葛亮看来,

李翊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三兴汉室之功。

而陈登接任第二任首相,那是因为他有灭吴之功。

如果自己想要从自己手中接下第三任首相的话,那就必须要有灭魏之功。

这样才能堵住悠悠之口,才能让众人心悦诚服。

所以,对于讨伐蜀魏一事,诸葛亮其实是相当上心的。

简雍却摇了摇头,叹道:

“陛下病体未愈,暂无此意。”

“况且……”

他压低声音,“朝中有些人主张与魏和谈,认为连年征战,国库空虚。”

“加上之前河北大蝗,更有人借此大做文章。”

“说正是因为我朝大兴兵戈,不修仁政,故上天降下了责罚。”

诸葛亮默然片刻,终是未再多言。

临别时,诸葛亮命人取来西域珍宝:

大秦玻璃镜、身毒象牙雕、波斯地毯等贵重之物,尽数赠予简雍。

“边陲小物,不成敬意。”

简雍感慨道:

“孔明先生治下,长安繁华胜似洛阳。”

“他日回朝,必能大展宏图。”

送别简雍后,诸葛亮独立城楼,远望东方。

姜维悄然走近:

“都督,朝廷似有召您回京之意。”

诸葛亮轻叹:

“伯约,治国如弈棋,有时进一步,不如停一步。”

“关中基业初成,岂可半途而废?”

暮色渐深,长安城内万家灯火,胡笳声与汉家乐曲交织。

诸葛亮深知,这座城市的繁荣,只是他宏大蓝图的一角。

而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或许将带给他新的挑战。

风雪又起,但这一次,长安城内的暖意,足以抵御任何严寒。

长安都督府内,诸葛亮伏案疾书,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

笔锋如刀,在纸张上划出铿锵有力的字句。

写至激动处,诸葛亮掷笔长叹:

“苟安一时,必贻害千秋!”

半月后,这封奏章送至洛阳皇宫。

刘备强撑病体,在寝殿中仔细阅览。

奏疏中,诸葛亮简单汇报了自己这几年在关中的工作。

并论证了伐魏灭蜀的可能性。

还不忘在末尾,痛斥朝中主和派等软骨头。

其书略曰:

“臣亮顿首再拜,谨奏吾皇陛下:”

“臣受命督雍凉以来,夙夜惕厉,未尝敢忘陛下托付之重。”

“今关中气象维新,秦川沃野复现生机。”

“谨为陛下陈之:”

“一曰徙民实边,三辅遗黎归心。”

“去岁徙陇西民户三千于渭北,授田宅、给耕牛。”

“今麦浪连云,仓廪盈积。”

“羌胡部落闻风来附者七万余口,皆编入户籍。”

“教以桑麻,汉胡同耕。”

“市井共语,陇坂之间渐闻弦歌之声。”

“二曰屯田兴利,郑白渠复涌甘霖。”

“发戍卒三万修葺战国故渠,引泾溉田,新辟水田千顷。”

“军屯岁得谷百万斛,民屯赋税倍于往岁。”

“长安太学重建,胡汉子弟同席受业。”

“匈奴小王呼衍圭竟能诵《孝经》,此诚两汉未有之盛。”

“三曰魏廷崩析,天时已至。”

“曹叡孺子临朝,内宠专权。”

“司马懿暴卒五丈原,魏失其柱石。”

“犹记章武初年,臣督交州时,令士燮广植甘蔗。”

“今蜀中糖坊林立,成都富室十之七八赖此为生。”

“若战端一开,断其蔗源,则蜀贾必怨曹氏——”

“此诚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然朝中竟有腐儒倡和议之说,臣窃痛之!”

“彼辈但知割据自保,岂见天下苍生望汉旌旗如渴思饮?”

“昔高皇帝提三尺剑定鼎关中,光武皇帝起南阳而扫群凶。”

“今陛下承两祖英烈,据山河形胜。”

“若逡巡不前,岂非负天命、失民望乎?”

“臣虽驽钝,愿效死力。”

“陇右劲卒皆磨剑待发,荆州粮船已聚于汉口。”

“但乞陛下奋雷霆之威,乘此云龙风虎之际。”

“则川蜀百姓箪食壶浆之日,即在眼前矣!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五年冬十二月,雍凉大都督臣诸葛亮谨奏。”

读罢孔明奏疏,刘备沉默良久。

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次日朝会,刘备命内侍宣读诸葛亮奏章,而后环视群臣:

“孔明建言伐魏,诸卿以为如何?”

华歆率先出列:

“陛下,诸葛都督虽言之有理。”

“然曹魏据守蜀道天险,非易与之敌。”

“昔日光武皇帝伐蜀,耗时十一年方克。”

“今陛下圣体未愈,国库不丰,实非用兵之时。”

众臣纷纷附和,皆言应当休养生息。

刘备面露倦容:

“朕确感疲乏,此事便容后再议罢。”

随即,宣布退朝。

是夜,刘备密召大司马大将军李翊入宫。

烛光下,天子容颜憔悴,却目光如炬。

“今日朝堂之上,爱卿为何不发一言?”

刘备直接发问。

李翊躬身答道:

“陛下心中已有定见,臣又何须多言?”

刘备挑眉问:

“此话怎讲?”

李翊近前一步,声音压低:

“太子年幼,若陛下亲征灭魏,功在当代。”

“若留待太子,则是新君立威之机。”

“臣斗胆猜测,陛下所虑,莫非在此?”

刘备长叹一声:

“知朕者,李卿也。”

“然阿斗性情柔弱,朕恐他难以驾驭如此大战。”

“……陛下过虑了。”

李翊正色道,“灭魏之战非同小可,自有臣等竭力辅佐。”

“且此战关乎国运,若成,则太子威望立显。”

“若败,罪在臣等,此乃万全之策也。”

刘备沉吟良久,终是点头:

“传太子入见。”

当刘禅从东宫忐忑不安地来到寝殿时,刘备凝视着这个性情温和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

“儿臣拜见父皇。”

刘禅跪拜行礼,举止间仍带着几分稚嫩。

刘备温言道:

“阿斗,明日开始,你便代朕监国理政。”

刘禅闻言大惊,不解其意:

“父皇!儿臣才疏学浅,岂敢担此重任?”

“你迟早要继承大统,现在正是学习之时。”

刘备咳嗽数声,继续道:

“有李相与众卿辅佐,你不必过虑。”

李翊也劝道:

“太子殿下,陛下龙体欠安。”

“为人子者,当为父分忧。”

刘禅见二人态度坚决,只得叩首领命。

次日朝会,皇位上空无一人。

刘禅坐在下首的监国座位上,神情紧张。

群臣见天子未至,皆露诧异之色。

华歆率先反问:“

太子监国,可有陛下诏书?”

李翊立即出列,手持诏书高声道:

“陛下有旨:太子刘禅,仁孝聪慧,即日起代朕监国。”

“诸卿当尽心辅佐,不得有违!”

众臣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位年轻太子能否胜任心存疑虑。

忽然,一名老臣出班奏道: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诸葛都督伐魏之议过于激进。”

“是否应当……”

“此事容后再议。”

刘禅按照李翊事先教导,沉稳应答。

因为相父昨晚就跟他说了,

你别看朝堂上那些大臣在你父皇面前温顺的跟小绵羊似的,在你面前不见得会这么乖乖听话。

你父亲靠着几十年的威望,镇得住他们。

你年轻稚嫩,可别露了怯。

尽管已经鲜少参与朝堂之事了,但太子监国期间,李翊还是陪着刘禅。

因为他担心这孩子镇不住手下那帮人。

又有人试探道:

“殿下监国,是否应先熟悉朝政月余,再行决策?”

李翊立即厉声斥责:

“太子乃陛下亲命监国,尔等何敢质疑?”

“莫非想要抗旨不成?”

这一声呵斥,顿时震慑全场。

众臣见李翊态度强硬,皆知太子监国已成定局,纷纷叩首称是。

退朝后,刘禅长舒一口气,对李翊道:

“方才多亏相父解围。”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殿下需记住,为君者,当柔中带刚。”

“今日只是开始。”

望着刘禅离去的背影,李翊心中暗忖:

陛下这一招,既为太子立威,也为朝局设下棋局。

而诸葛亮在关中的奏章,恰成了这盘棋的起手式。

宫门外,几位大臣低声交谈,目光中闪烁着不安。

他们都明白,这场监国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政治布局。

而诸葛亮的伐魏之议,已然成为新旧势力较量的焦点。

深宫之中,刘备倚在榻上,听着内侍汇报朝会情形。

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知道,这场权力交接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而真正的风雨,还在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