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无题
弹劾贾璉的人看不透很正常,层级不够,视野自然也不足。
国家看似属於李氏皇族,但李氏皇族全部加起来一共才多少人呢?
这点人里头,又有几个是人才,又有多少野心家?
要不怎么说高处不胜寒呢?真到了这个位置,精神世界一定是孤独的。除非是个昏君,那无话可说。
周帝国继承了中央帝国的遗產,就必须秉承所谓的道。这个道就是对国民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行道者,国有盛世,不行道者,亡国也不过转瞬!
皇帝如何行使权力,真以为皇帝能一言九鼎么?皇帝说话算数,那是因为下面的官员认可皇帝,对皇帝的话执行。
这是开国太祖打下的基础,后来的皇帝开始也仅仅是靠著惯性延续权威,能干的皇帝会换一批自己的人接替老一辈,周而復始。
李元深知皇帝与內阁其实是合作关係,皇帝最大的权利是能决定谁进內阁。有资格进內阁的人,未必会感谢皇帝,唯命是从。
在李元的心目中,贾璉是个改革者,任何朝代搞改革的人都是猛人,因为改革是对內动刀子,內部那么多利益集团,怎么改?
承辉帝时期开启了对外的增长点,这才是改革能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了新的利益增长点,內部的问题暴露出来后才好解决。利益受损者如果敢於反对,则必將遭到全体利益阶层的群起而攻之。不这么做的人,往往就没资格分享新的快速增长的利益。
远的不说,单单是发展海军,需要多少经费,需要多少木材,需要多少装备,这些投入都成为了哪些人的利益?
贾璉主持修铁路,民间反对的声音同样很大,但是没用。这么大的工程,带来的利益足以淹没反对者的声量。
只能说承辉帝抓住了国家发展停滯的关键节点,朝外发展无疑是一步神来之笔。此举大大的缓解了內部矛盾的同时,还打开了对外的大门。
这门一旦打开了,想关上就难咯。那么多从中受益者,怎么会允许你把门关上。
长期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註定会出现一些事实上的诸侯。贾璉也是诸侯之一,但他选择的实力范围在海外,在南洋,在澳洲,在东华国,在安西。以贾璉的身份和地位,想要在国內发展,难么?非要千辛万苦的去海外和安西发展?
贾璉与皇帝之间的默契就在於此了,贾璉给自己画一条线,绝不能越过这条线。
別说贾璉了,任何一位內阁首辅,心里都是有底线的。
林如海能不知道江南地方上的情况么?能不知道江南土地兼併的程度么?
知道又如何?林如海是苏州人,他死了要进祖坟的。
对比林如海,则显得贾璉的难得,贾家祖籍是金陵,贾璉哪次下江南,不是杀的人头滚滚?但你见过贾璉不经过三司会审杀官员么?
强硬贾都不擅自杀官员,更何况其他首辅。
大家都是体制內的,是朝廷的官员,不是黄巢,不是李自成。
当然了,那些被贾璉收拾的官员不会感激他,反过来其他没有被收拾的官员,绝大多数不会仇恨贾璉。
体制约束的不仅仅是官员,还有皇权。在制度下行使权力,就像戴著跳舞。
如果国家发展到皇帝可以肆意妄为,官员集体摆烂的程度,结果就是亡国。
为啥说明实亡於万历,那么多官员空缺的后果是什么?权利是不会出现真空的,一旦出现了真空,就一定有人补上去。
万历摆烂的后果就是南方基层的彻底失控,五人墓碑记那种事情,在万历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贾璉做事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所有事情都摆在明面上,在制度之下,明面上的事情必须要有个结果。
周帝国更是如此,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即便是海瑞那样的清官,他真的是在维护百姓利益么?他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打击徐是因为投献过度,导致收不上税。
嘉靖心里明白的很,所以海瑞上治安疏,最多就是丟官。
这就是后果。
歷史滚滚向前,你我都可能是前进过程中的代价。
后人看到的是结果,没有经歷过的人只是对著结果说,真牛逼!我的国。
经歷过的人会感慨,真牛逼,当年那么惨的时候,高层还不忘提前布局。这个提前不是一年两年,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为什么李元的皇位坐的越来越稳,威望与日俱增?
不就是因为內部予盾没有彻底计划,外部利益源源不断的进入,国家整体朝上快速发展么?
越是在高层,就越是要保持清醒。否则后果非常的严重。
问题会一直存在,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会出现。
有的问题不是不解决,而是时机不成熟,强行推动会导致內部剧烈动盪。
很多人读了几天的书,就认为自己很牛逼了,这类人三十到四十岁之间,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普通,那还有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