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被克里斯亢奋的状态吓了一跳,刚想关心他一下,就被克里斯一把抓住。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
“什么?”
“‘越是虚假的东西,在细节处就要越完善’。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席勒看出来克里斯并不是想问他,也并不需要他回答,所以他就装作不懂的样子追问。
“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是将观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克里斯语速飞快地说,“不论是音乐、绘画、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如此。欣赏艺术的观众越是沉浸进去,就说明这艺术越成功。而编造细节是提升沉浸感效率最高的方法。”
“观者千面,人人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样的。通过看,通过听,通过理性去分析,通过情感去共鸣。他们看到的东西越丰富,之间相互印证的越严谨,就越容易被他们的大脑器官判定为真实,沉浸感也就越强。”
“我的电影需要许多有说服力的东西。它们未必真实,但是处在那个环境下一定是合理的。观众们会觉得那是最优解,觉得如果自己在那里也会那么做。这就是沉浸感。”
这让席勒想起了克里斯拍摄的着名电影《小鬼当家》。这部喜剧电影当中的很多场景其实很荒谬,那两个笨贼挨的机关也有些儿戏,现实当中恐怕很难做到。但是当人们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又觉得很合理,如果自己是个独自在家的小男孩,也会这么惩治笨贼。
这其实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布景很真实。至少对于美国人来说,就像是他们每天生活的房子;那些机关道具也是他们的日常用品。最火爆的第一部当中,小男孩的智商和动手能力也算符合这个年龄段,不算特别夸张,一些小机灵反而让人想起小时候的自己。
这就是克里斯强调的沉浸感。要是把同样的故事放宇宙飞船里,那就没这么强的代入感了;要是把主角换成大人,那也会显得幼稚荒唐,没有博人一笑的轻松感。
一部好电影,注定是在各种细节十分考究的。既要多而真实,又不能显得杂乱。比起无脑的堆砌,更看重体系化和严谨性。
像《小鬼当家》这样的背景设定在真实世界的电影,细节的严谨性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除了要注意按一下牛顿的棺材板之外,就没什么难度了。
但是构筑虚幻世界的难度可不是大了一点。这里的所有东西的规律,都和人们常见的真实世界不一样。这要如何让人们理解,又让他们觉得真实,就很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席勒能理解克里斯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编写这本书的人,是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在的。他眼中的魔法世界就是这样的,他能用这套东西解释魔法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同时还能表达出来,让人们理解。
别看大部分人都看不懂这东西,但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静下心来看。如果真拿出搞学术研究那劲头去看这本书里写的东西,就会发现这真实又合理的可怕。
克里斯也与席勒产生了同样的疑惑——道具组里还有这样的人才?
他赶紧把道具组的负责人给找了过来,问问他是谁写的这东西。很快,一个戴着眼镜的大胡子走了过来,和导演握了握手。
席勒觉得他有点眼熟,想了想才想起来,他好像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编剧,编剧的一些影片还挺出名的,今年还新上了一部动画片,在孩子们之间流传得很广。
可是席勒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觉得,面前的这位编剧似乎并不是这样认识魔法世界的。克里斯和他探讨了两句,也发现了问题。
对方也明显感觉到了不对,他把克里斯手里的那本书拿过来看了看,有些震惊地说:“这不是我写的那版,你们从哪儿找到这个的?”
所有人都很震惊,又是找副导演,又是找场务,还把图书管理员给找过来了。但是找了半天,也根本没有人知道这本书是哪来的。
“是上帝,一定是上帝。”克里斯说。
墨菲斯托明显有些不乐意了,他说:“比起上帝,还是史蒂芬更有可能吧?既然你说他很有研究,那肯定是专业人士,说不定是史蒂芬的朋友。”
这么一说,席勒倒是想起来了:“该不会是托尼·斯塔克吧?”
斯塔克一直在尝试科魔结合,虽然也不太知道他到底取得了什么具体成果,但是如果非要说谁能写出这玩意,那大概也就他了。
但席勒忽然想起,比起遥远的斯塔克,这满学校的蝙蝠侠嫌疑才更大。但是这也说不通,因为蝙蝠侠没有动机。
首先,学校里没网,蝙蝠侠压根都不知道他们在拍电影;就算顺着蛛丝马迹查到了一些不对,可也没这么快确定。
其次,就算知道他们在拍电影,蝙蝠侠可没有斯塔克那么骚包,他完全不想在大众眼前露面。就算他们想,版权也是个大问题——电影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无版权角色的正面镜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