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低并不是说江南粮价比南洋高。
恰恰相反,其实江南粮价一直很低,比南洋粮价还要低上一些。
但是,考虑到粮食在江南各府县的汇集需要的付出,那就是另一本账了。
如果水师从浙江、南直隶调粮,再运往各地供给水师,那成本就高出很多。
但是从南洋就地采购,成本反而就降下来了,因为不需要大量雇佣民夫。
说到底,还是南洋土著种地不精细,所以粮价反而比大明高,不像大明农业技术高超,粮食产量巨大,倒是把粮价压下来了。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所以魏广德才决定从现在开始就从南洋采购粮食,同时鼓动海商和国内的士绅、甚至勋贵去南洋买地耕种。
顺带的,也可以解决国内一部份失地农民的生计。
靠南洋人种地,也太看得起他们了。
而此时的浙江杭州府外,俞大猷拖着老迈的身躯,正在观察面前摆放的一门西式大炮。
其实,俞大猷第一眼并不觉得这玩意儿是大炮,倒像个放倒的大钟。
这是个只有约摸两尺多长的火器,粗大的炮口和明军现在使用的火器差距巨大。
“这东西,怎么看着像碗口铳。”
俞大猷围着这门西式大炮转了两圈,才开口说道。
人类历史上第一门管型火器起源于中国的宋代,这一伟大发明为后来的火炮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存最早的火炮,通常被认为是元至顺三年出土的铜火铳,而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元大德二年”铜火铳,则被视为中国最早且明确纪年的铜火铳,同时也是全球已知最早的火炮。
这两种火炮,均属于明人所谓的碗口铳范畴。
虽然早先明军也铸造一些长管炮,但是受限于材料和铸造技术,这个时期明朝虽然意识到倍径比越大,使用火药约少,或者说相同装药量下射程更远,但因为没有有效的瞄准手段,所以这个时期其实火炮更多追求的是威力而不是射程。
包括虎蹲炮在类的火器,除仿制西洋的大将军炮或者说红夷大炮外,在大明内部都属于碗口铳的范畴。
只不过,俞大猷看着这种西式火炮,和古老的,炮口如碗形的碗口铳还要更大一些。
“提督大人,这炮看着确实和碗口铳相似,只是更大。”
旁边一个游击将军接话道,“吕宋那边花了数百两银子,就搞回来一个碗口铳,真的是浪费钱财。”
“大人,这炮可不是看着那么简单,夷人很聪明,他们在这炮座上一些设计就很是精巧。”
负责押运大炮回来的游击将军急忙辩解道。
“哦,有什么精巧设计?”
俞大猷来了点兴趣,开口问道。
“大人请看这里,炮座上有刻度,通过插入木板调节角度,用标准的装药就可以打到固定的距离上。
炮口有准心,可以让炮手进行瞄准。
炮手发炮前根据经验判断敌人的距离,调节火炮角度,然后通过准心瞄准就可以开炮,命中率比过去高很多。”
那游击将军急忙介绍道。
随着他的介绍,俞大猷才注意到炮座底盘上确实标注了东西,像阿拉伯数字。
“这炮他们怎么用?”
俞大猷好奇问道。
这种炮,一看就知道射程近,只不过巨大的炮口,估计发射出去的炮弹威力很大。
“城堡,他们把他放在城堡上,就放在城墙后面,不怕敌军枪炮射击。
而高高抬起的炮口,却可以直接打击城下的敌人.”
吕宋来的游击将军急忙解释这炮的用途,其实他们从西班牙人军队里搞来的这炮,就是后世喊的“臼炮”。
这东西不复杂,制造也简单,但是欧洲人还是把它玩出花儿来了。
臼炮,其实就是早期的迫击炮,既然是迫击炮,其实主要就是高弹道打击障碍物后的目标。
和明军这时期的火炮相比,发射不需要露头,躲在城墙后就可以完成发射,最关键是这炮几乎没有射击死角。
其实后世的棱堡,除了装备蛇炮外,都必须装备一定数量的臼炮。
蛇炮,其实就是长管火炮的统称,北欧挪威人最先铸造出来,之后英国也仿造,叫做鹰炮。
这种火炮,其实就是大明仿造的红夷大炮的原型,主要强调火炮的射程,以直瞄和平射为主,属于加农炮的类型。
欧洲重要的棱堡内部,一般会装备三十门以上的蛇炮打击远处敌军,十多门臼炮打击城墙下的敌军,从而实现火力全覆盖。
即便到了二战中,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就制造出600毫米自行重型臼炮,专为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设计。
该炮配备短身管猪鼻式炮管和履带式底盘,最大射程4千米,可发射两吨重的炮弹并击穿45厘米厚的钢铁。
虽然臼炮从十三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直到上个世纪依旧在战场上活跃,可见这种武器确实有其独到,是其他火炮不能替代的。
而且到如今世界,臼炮已经被重型迫击炮取代,但迫击炮其实也算是臼炮的一个发展方向。
“马尼拉城墙上就有这种炮?”
俞大猷仔细倾听了吕宋明军发现西班牙人这种武器的过程,有些狐疑的问道。
在明人看来,这种武器其实是落后的,或许还没有虎蹲炮好用。
毕竟虽然可以发射霰弹,从天而降,但其实效果或许没有虎蹲炮好使。
“大人,这东西不管是城防还是攻城,都非常好用。
先前我说了夷人布置在城头可以打击城下的敌人,攻城时这炮还可以打击城墙上后城墙后的敌军”
那游击将军又开始介绍起来,西班牙人或者说欧洲人开发出这种火炮的实用办法。
攻城,那就用这炮抵近,直接轰击城墙上的敌军。
打跑他们,再攀登城墙,抵抗就少了许多,更别说可以打击城墙后的敌人。
“而且这炮只比虎蹲炮稍重一些,野战也可以携带,用于攻山等作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