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砰砰。
周兵的步幅型曲臂则启动“步幅爆发”。
他的步频仍维持4.0步/秒,却将步长从2.4米拓展至2.5米,这是他目前能达到的最大步长。
为了支撑如此大的步长,他的曲臂摆臂幅度增至38厘米,左右摆臂的牵引力带动髋关节前送幅度增加2厘米,蹬地时脚掌触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达84%。
他的身体倾斜角度恢复至4°,通过增大向心力来平衡大步幅带来的稳定性压力,核心肌群的工作重心转向“髋关节控制”,确保步长拓展时不出现失衡。
75米处,周兵的步幅优势让他的速度提升明显,与谢正业的差距开始减慢——
步幅型曲臂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在极速阶段,大步幅带来的距离增益逐渐抵消步频劣势。
此时他的前额已完全湿透。
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服。
却丝毫未影响他的摆臂与蹬地节奏。
曲臂技术带来的低能耗让他在极速阶段仍有充足的体力储备。
可惜还是谢正业更胜一筹。
当然。
周兵也没有想过要和他一战。
自从看着谢震业在200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就知道自己已经越来越难跟上这样程度的天才。
好在他已经打开了20秒。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破20秒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心态变了。
周兵掌控能力也变了。
节奏更加沉稳。
对比周兵,直臂选手在极速阶段彻底陷入被动。
包括梁佳宏的直臂摆臂已无法支撑更高速度,步频降至3.4步/秒,步长也从2.2米缩至2.1米,蹬地力度比峰值时下降12%,与周兵的差距扩大至3个身位。
梁劲生的呼吸已明显急促,胸腔起伏幅度增至5厘米,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细微的喘息声,核心控制能力下降,身体倾斜角度波动在2°-4°,步长稳定性比双曲臂选手差15%。
唐星强和潘星月则因耐力透支,步频降至3.2步/秒,只能勉强维持节奏,与前四名的差距已无法弥补。
弧顶到了。
准备过去。
谢正业这里……
拿出了惊人之举。
“我……我去?!”
赵昊焕看着都愣了。
因为。
刚刚谢正业过去的时候。
竟然在摇头晃脑????
这……
苏神看着。
也有些发呆刹那。
正常情况下,摇头晃脑是不需要有了,上一世谢正业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受过一次毁灭性的大伤病留下了暗伤。
事实是这么做,绝对会影响稳定性。
但是。
现在看到了什么?
明明他在跑动的时候没有这个动作了,为什么在过弧顶的这一瞬间又出现了这个动作?
失误了吗?
no。
没有。
这不是武断。
苏神看到他过弧顶瞬间的速度。
以及大屏幕上近景镜头他脸上的表情。
都在证明。
这是故意为之。
这……
苏神立刻调动脑海中的认知资源。
开始主动分析。
200米跑的弧顶是弯道与直道衔接的“力学拐点”,该阶段需在5-10米距离内完成从“弯道向心力主导”到“直道平动发力”的切换。
重心转移误差若超过0.5厘米,便可能导致速度损失0.01-0.03秒。
在2201米高原低氧环境下,肌肉控制精度下降,过弧顶的技术难度进一步提升。
谢正业作为“步频型曲臂”代表选手,其100米技术突破中形成的“高速动态平衡能力”,在过弧顶阶段外化为“摇头晃脑”动作。
这一现象引发核心问题:
该动作为何能降低过弧顶难度?
其背后蕴含哪些生物力学与生理学原理?
对身体感知、稳定及发力系统构成怎样的协同运用?
苏神感兴趣了。
他不比其余人,别人看到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调动大脑的认知来进行分析识别。
但是他有这个办法呀。
就像是有些所谓的个人技术,你看起来不合理,但其实背后仔细分析依然有着科学性。
这就是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条件不同所导致的技术不同。
你也可以把他理解成个性化技术。
那现在这个……
苏神开始对于这一波“摇头晃脑”动作,直接在颅内,进行简单的生物力学解析。
从生物力学视角,人体重心位于骶骨上方约5厘米处,头部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6.8%,头部的微小运动可通过“杠杆效应”影响整体重心轨迹。
过弧顶时,赛道弧度骤变导致向心力快速衰减,传统技术依赖核心肌群硬调重心,易出现“调整滞后”。
谢正业的“摇头晃脑”采用“小幅度高频摆动”模式:
头部以颈椎为轴,左右摆动幅度控制在5°-8°,摆动频率与步频保持同步。这种运动产生的惯性力矩,可提前抵消向心力衰减带来的重心偏移。
当身体因弯道轨迹变化出现向外侧偏移趋势时,头部向内侧微摆,通过惯性拉力将重心拉回预设轨迹。
反之,当重心过度内倾时,头部向外侧微调,形成反向平衡力矩。
事实上,赛后在兰迪的科学模型分析下,还真和苏神想的没有差别——
通过高速摄像机捕捉数据显示。
谢正业过弧顶时的重心转移误差仅为0.2厘米。
远低于周兵的0.4厘米及直臂选手梁佳宏的0.8厘米。
他们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但是苏神能分析出来。
这一差异的核心在于——
头部运动形成的“预调节力矩”?
让重心转移从“被动修正”转为“主动引导”?
以至于减少了核心肌群的调整负担?
降低了动作变形风险?
如果是这样,那谢正业头部运动对重心转移……就起到了“缓冲调节”作用。
其次应该还有——头部姿态对身体转动惯量的优化。
因为过弧顶的核心技术需求是“快速降低弯道转动惯量,为直道平动发力铺垫”。
那么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分布距离平方成正比,头部作为上半身关键质量单元,其姿态调整可直接影响身体转动惯量大小。
过弧顶的瞬间,谢正业的“摇头晃脑”伴随“头部前倾-侧倾协同”。
在摆动过程中,头部始终保持前倾10°,同时随身体倾斜角度微调侧倾幅度。
这种姿态将头部质量向身体中线靠拢,使上半身质量分布更集中,转动惯量比传统“头部固定”姿态降低12%。
转动惯量的降低,意味着身体从“弯道旋转运动”转向“直道直线运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减少8%-10%。
且转向响应速度提升0.05秒。
事实上,兰迪的模型分析也发现,这一枪谢正业:采用“头部固定”技术,过弧顶时需额外消耗15%的核心肌群能量来克服转动惯量。
而谢正业通过头部运动优化质量分布,核心能量消耗仅增加5%。
为后续直道加速保留了更多耐力储备。
不仅如此,应该还有头部运动对地面反作用力的精准引导。
因为过弧顶阶段的蹬地技术要求从“弯道内外脚不对称发力”转向“直道对称发力”。
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控制直接影响速度衔接。
头部运动通过“视觉-本体感觉反馈闭环”,可提升蹬地反作用力的精准度。
谢正业的头部摆动与蹬地动作形成“时序协同”:
头部向内侧摆动时,同侧脚蹬地发力。
头部向外侧摆动时,对侧脚蹬地发力,两者时间差控制在0.01秒内。
这种协同让视觉系统提前捕捉赛道轨迹变化,通过神经传导反馈至下肢肌群,使蹬地发力点从“弯道外侧脚主导”向“直道双脚均衡”平滑过渡。
而且过弧顶时,双脚蹬地反作用力的不对称性……
或许还会降低。
反作用力对称性的提升,就可以避免因发力失衡导致的速度波动。
让过弧顶后的速度损失控制。
这还只是力学系统的大致分析。
还有“摇头晃脑”动作的运动生理学机制。
因该还调动了头部运动对前庭系统的激活与平衡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