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人不是别人。
此人就是博尔特和布雷克。
两个人就是这里的主角。
布雷克从设置起跑器就开始认真起来——
这里采取的是前踏板距起跑线30厘米,后踏板距前踏板45厘米。
比100米起跑宽5厘米。
这样比较适应弯道左侧发力。
前踏板向跑道内沿倾斜12度,确保第一步自然偏向弯道内侧。
预备姿态为——臀部抬高至肩与膝连线中点,重心落在前脚掌,左膝角度90度,右膝角度110度。
略大于左腿,预存外侧蹬地力量。
双眼紧盯起跑线前50厘米地面。
避免抬头干扰重心。
在200米赛道中,第三道被公认为“黄金道位”之一。其弯道曲率适中、视野开阔,既避免了内道的下向心压迫,又不像外道那样需要应对过大的弯道半径和视野局限。
200米启动的核心是“衔接性”——
需在短距离内完成从静止到弯道加速的过渡,而道位的弯道曲率直接影响启动姿态的调整幅度。
第三道的弯道半径约36.5米。
以标准400米场地为例。
曲率介于内道与外道之间,这种“中等曲率”为布雷克的启动提供了关键缓冲。
就是启动的时间。
反应那叫做一如既往的差。
0.198。
马上就要挂2。
就算是在200米的比赛,这也妥妥是龟速反应。
绝对没得辩。
不过好在巅峰的他。
不吃这个反应。
好也罢坏也罢。
都无妨。
这个心态下,他才能拥有举世无双的纯跑动能力。
就像是这里,他做的调整叫做……
黄金道的“节奏缓冲”与反应时劣势的平衡。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
对反应时劣势的包容。
布雷克0.198秒的反应时在顶尖选手中属于偏慢水平,意味着他在启动初期容易落后0.02-0.04秒。
甚至更多。
好在200比比100米普遍反应都要慢一些,不然的话那就更吃亏了。
但第三道的优势在于——
启动后进入弯道的距离较短。
且弯道曲率适中,运动员无需像内道那样过早调整身体倾斜角度。
内道启动后需立即大幅倾斜以对抗强向心力。也无需像外道那样因弯道过缓而延长直线加速时间,导致启动与弯道衔接脱节。
这种“适中过渡”让布雷克有更多时间弥补反应时的差距。
让他可以在启动后用1-2步调整步频。
而非被迫在启动阶段就投入过多精力对抗物理限制。
有这个包容性,就比在内道或者外道都要好。
而且是好多了。
所以综合起来,布雷克这里的核心就是——
第三道的启动动作核心不是“抢快”。
而是“不脱节”。
通过调整步频和身体姿态。
让启动与弯道无缝衔接。
这就是布雷克的做法,也是他可以在启动明显比较慢的情况下,依然跑到前面去,甚至是硬刚尤塞恩.博尔特。
启动阶段,布雷克这里采取用“延迟爆发”弥补反应时。
靠“小步高频”衔接弯道。
这个准备工作,从起跑器的设置就开始了,起跑器设置:内沿倾斜15度,脚掌落点卡准切线。
这么做的好处是,第三道启动区位于弯道起点,布雷克会将起跑器的前踏板向跑道内沿倾斜15度。那么这个时候后踏板与前踏板间距缩短至40厘米,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弯道切线。
脚掌落点在起跑器上,前脚掌踩在前踏板中轴线偏左1厘米处,后脚掌全掌贴紧后踏板,脚趾朝向跑道内沿切线方向。
即身体预设一个向左前方的发力角度。
这样启动后第一步就自然偏向弯道内侧,避免因第三道曲率适中而跑“偏弧线”。
所以你要说米尔斯没给他做用心的设计,那也不存在。
因为这个设计其实已经很用心了。
当然这都是因为他展露了自己的200米天赋,并且足够证明自己能击败博尔特,再加上他更年轻。
的的确确是赢得了米尔斯不少的“芳心”。
起身节奏也做了设计。
“三小步”缓冲。
第四步切入弯道倾斜。
也就是说,枪响后,他不会像100米那样猛地挺髋,而是保持核心收紧,第一步离地后步长控制在1.2米左右。
比100米启动步短不少。
脚掌落地时前掌内侧,靠近大脚趾,先触地,借助前踏板的倾斜力向左前方蹬地。
第二、三步步长逐步增加至1.5米、1.8米……直至更多。
用“小步高频”弥补反应时劣势,避免因步长过大导致身体前倾过急。
毕竟第三道无需过早对抗强离心力和向心力,慢半拍调整更稳。
200米整体上。
就是要比100米更加依赖节奏。
当然这里不是说100米就不需要依赖节奏,只是说相当于两个项目对比一下。
200米想要跑出好成绩,对于整个节奏的依赖更多些。
关键在第四步。
米尔斯希望布雷克当身体跑出启动区,进入弯道时,会瞬间将身体向左倾斜3-5度。
比内道选手此时需倾斜8-10度少。
倾斜时不是弯腰,而是通过左侧腰腹肌肉收紧,带动右肩略高于左肩。
形成类似于“单侧绷紧”姿态。
同时左臂摆动幅度缩小。
摆幅约60厘米。
右臂摆幅放大。
约80厘米。
用手臂摆动平衡身体转向。
配合布雷克的强力空间感知的稳定性。
所以布雷克。
从来就不怎么吃启动状态和反应。
他对于自己的纯跑动。
有信心。
数据上也证明了,自己的纯跑动,就是不会不如人。
不管这个人是谁。
即便是叫做博尔特。
也无妨。
弯道切入,才是他要做好的第一步。
他的做法是……用“倾斜+步频”锁死最优路线,
让自己在对抗向心力和离心力中不浪费过多体力。
第三道的弯道切入核心是“找切线”。
布雷克通过身体倾斜角度的动态调整和步长步频的精准分配,让自己每一步都踩在最短路线上。
首先是身体倾斜:12度“黄金角”,重心压在左前脚掌。
此时他的身体倾斜角度稳定在12度。
内道18度易疲劳,外道8度易跑偏。
训练的时候,米尔斯要求,不管是从侧面看,肩膀、髋部、左膝呈一条直线。
且这条直线与地面的夹角恰好12度。
每次左脚落地时,重心投影点落在左前脚掌前方15厘米处。
借助离心力产生向前的“拽力”。
右脚落地时,重心稍向后移至前脚掌中部,避免因右脚在外圈承受过大压力而打滑。
加上左侧腹外斜肌持续收紧,右侧腹内斜肌辅助放松。
这种“单侧发力”让身体既不倾倒,又能保持前倾姿态。
还比自己以前的比双侧发力节省30%的核心能量。
接着,用“倾斜角度+步长差”锁死第三道的“最优切线”。
布雷克5米处开始,身体向左倾斜至12度。
肩膀、髋、左膝成一条直线,与地面夹角12度。
倾斜时不是弯腰,而是像“被向左前方拉着跑”,重心压在左前脚掌前方10厘米。
利用离心力产生向前的拽力,比内道更加省力。
步长方面。
故意“左短右长”。
左脚内侧步长2.4米,右脚外侧2.6米——因为第三道内侧离圆心近,这样的短步能减少转弯阻力。
外侧半径大,长步能借势加速,两步一循环刚好沿切线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