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袁郭强余位力,他们也都看出来了,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苏神大概率是要输了。
这绝对不是什么看不起自己人,也不是看不上自己人,是根据这么多比赛这么多大赛的最后10米分段,得出的结论。
在这么多冷冰冰却又铁板一块的事实。
谁能够再痴心妄想呢。
就算是丰树勇看着电视,这瞬间,都有些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没办法,对于这一场比赛期待太高了,尤其是前面苏神建立的优势太大,让他以为赢定了……没想到突然出现这么大的跳水。
反而让自己的内心难以接受。
不如一开始就落后来的痛快。
他们都是专业人士,对于宿舍最后10米会有怎么样的表现一清二楚,而且到现在为止,这个从来没有出过一次例外。
连一次例外都没有,你还让他们怎么奢求呢?
只能希望15年能够在鸟巢击败博尔特了。
可。
他们不知道的是。
第5道的这个红色身影。
他的想法是。
我不仅15年要在帝都的鸟巢击败博尔特。
今天。
在莫斯科。
就在这大雨滂沱的莫斯科。
我也要拿下他。
也要击败他!!!
做什么选择题?
都是成年人了。
一句话。
都要!!!
最后十米。
苏神开始了自己的抵抗!
只见他先是支撑腿离地瞬间的角度控制,利用膝关节微屈锁定。
离地时膝关节角度从80-90米的145°±1°进一步调整为143°±1°。
屈曲幅度增加2°。
确保股四头肌肌腱保留8%的弹性形变,约1.2J势能。
避免完全伸直导致的刚性冲击。
此角度使肌腱粘弹性系数处于最优阻尼状态。
力的衰减时间从0.015秒延长至0.017秒。
垂直速度损失控制在0.025m/s以内。
然后调整踝关节跖屈节奏。
蹬伸阶段踝关节跖屈速度从500°/s降至450°/s,放缓10%。
但跖屈幅度保持20°,形成“慢速度-全幅度”的蹬伸模式。
这种调整使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从92%微升至93%,以此抵消步长缩短带来的推进力损失。
其后做髋关节后伸幅度变化。
后伸角度从25°±1°增至26°±1°,通过髂腰肌额外收缩0.002秒,以延长髋关节发力时间。
让自己每步多获得5N·m的旋转力矩,补偿下肢肌肉疲劳导致的后摆动力不足。
都做好之后,才算是完成了支撑腿离地瞬间的角度控制一个方面。
既然是自己最难攻克的一个分段,哪这么容易搞定呢?
真这么容易搞定,兰迪和他不早就解决了吗?
支撑腿离地瞬间的角度控制搞定后,接着是离地后摆动腿的协同控制。
用支撑腿离地后0.02秒内,摆动腿角速度从350°/s逐步提升至360°/s,而非直接爆发。
通过腘绳肌“渐进式收缩”,避免惯性力骤增对疲劳肌肉的冲击。
此阶段转动惯量波动控制在±0.02kg·m2。
比80-90米缩小0.01kg·m2。
确保惯性传递稳定。
接着摆动腿折叠角度在90-95米保持130°±2°,95-100米微调至129°±1°,收紧1°,企图通过小腿与大腿夹角从9°±2°缩至8°±1°,减少空气阻力。
这样每步节省0.2J克服阻力的能耗。
小腿折叠的“动态收紧”后,再做足尖方向的“定向控制”。
足尖内扣角度保持14°±1°。
着地前0.01秒微调至13°。
使触地瞬间压力中心与髋关节投影点的水平距离稳定在43cm。
避免侧向力分散。
使得侧向惯性力占比控制在5%以下。
离地后摆动腿的协同控制,搞定。
但是,还不够,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是躯干与核心的稳定性调节。
首先采取躯干前倾的“动态锁定”。
让自己前倾角度维持12.5°±0.8°。
比80-90米减少0.5°。
通过腹外斜肌“分级收缩”,张力210N±5N,将重心投影点波动范围控制在支撑点前方8±0.5cm,避免过度前倾导致的失衡。
竖脊肌收缩强度保持32%,既不增加能耗,又能维持核心刚性。
柔性释放,绝对不是说就放弃刚性。
这是两码事,苏神要的是刚柔并济。
而不是彻底柔和。
躯干前倾的“动态锁定”后,立刻做骨盆倾斜的“实时修正”!
冠状面倾斜角度允许1.8°±0.5°,但通过臀中肌“瞬时激活”,每步额外收缩0.001秒,将侧向位移控制在±1cm。
确保步长对称,左右腿步长差≤0.01米。因为……这种“小偏差-快修正”模式比刚性控制节省15%的核心能耗。
到了这个阶段大家都累了,尤其是极致前程的运动员。这个时候如何省下自己的核心能耗是一大关键。
这些都做完了之后,再切入力学的角度。
延缓速度下降的核心策略,苏神的选择是从力学到能量的多维调控!
也就是最后10米速度下降的本质是“推进力衰减速率超过阻力增长速率”,“柔和释放”通过四大策略打破这一失衡,使速度衰减率从0.025m/s2进一步降至0.02m/s2以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怎么做,才是关键。
首先要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要做对冲量衰减的补偿。
苏神的做法是——
支撑相时间的“精准延长”:
最后10米支撑相从0.088秒增至0.09秒,通过膝关节缓冲时间从0.03秒增至0.032秒,使股四头肌有更多时间完成“拉伸-收缩”循环,弹性势能释放时间延长6.7%。
这样每步冲量就可以保持17.8N·s,仅比80-90米低1.1%。
蹬伸阶段的“力的平台期”:
地面反作用力在4000-4200N区间维持0.008秒,比80-90米延长0.002秒,形成“力的平台”而非快速衰减。
这一平台期使水平推进力的累积效应增加5%,每步多获得0.05m/s的速度增益。
接着是摆动相的“惯性延续”:
摆动腿前摆时间从0.12秒增至0.122秒,通过惯性力作用时间延长1.7%,弥补肌肉力下降导致的动量损失。
此策略可使惯性力对速度的贡献占比从65%微升至66%。
然后是减少阻力损耗,要做从空气到内部的全方位节流。
因为最后十米苏神能量储备枯竭时,这时候减少阻力损耗比增加推进力更高效。
苏神通过身体姿态的“流线型优化”,先是头颈部保持中立位,与躯干夹角90°±1°,双肩内收2°,使身体迎风面积从0.5m2减至0.49m2。
空气阻力降低4%。
每步节省0.3J克服阻力的能耗。
其后做肌肉内耗的“抑制”,也就是需要通过降低肌肉收缩的“冗余度”,使得肌电信号同步率从70%提升至75%。
使肌肉内部摩擦能耗从总能耗的15%降至13%。
这时候做到的话,肌酸激酶数据就会显示,最后10米肌肉微损伤程度比前程低20%。
内耗进一步减少。
然后配合之前的三维地面反作用力调控技术。
调动地面反作用力的“方向控制”,使得力的合力方向与前进方向夹角保持2.5°±0.3°。
垂直分量占比控制在8%。
避免因角度偏差导致的“无效做功”。
让自己后面每步无效能耗≤0.5J。
够了吗,还不够。
还要做能量分配的“优先级重置”。
将剩余能量集中于“决定速度的关键环节”,放弃非必要控制!
首先是摆动腿能量占比提升。
这时候摆动腿肌肉能耗从总能耗的35%增至38%,确保角速度不低于350°/s,而支撑腿能耗占比从40%降至37%。
这是要通过“牺牲部分支撑力换摆动惯性”维持步频。
不然步频掉了。
自己和博尔特这样的大高个对拼步幅。
就是自寻死路。
绝对没有生还的希望。
所以步频绝对不能掉太多!
接着是核心稳定能耗“精准投放”,这一步做好就可以让核心肌群能耗占比保持15%,但将80%的能量分配给腹横肌,用以维持躯干稳定。
剩余20%分配给竖脊肌,控制前倾角度,避免“平均用力”导致的浪费。
最后是代谢能的“靶向供给”。
也就是要让肌糖原分解优先供给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这两块肌肉的能量供应比其他肌群高20%,确保蹬伸与摆动的核心动力不中断。
这么多步骤保持下来,估计是个人脑子都会发懵。要不是苏神有了两世经验,有了很长的时间做这些准备,估计他自己也难以流畅施展,甚至步骤都会做错。
幸好他每一次在这种时候在最紧张和极限的大赛刺激下,脑子都会保持异常的清晰以及敏锐。
幸好这一次又被他做了出来,在大赛的刺激下,反倒是把自己的身体极限甚至是大脑的思维活动速度都拉到了最大值。
反而让他把训练中难以做到规整的技术点,在这里都是一气施展的出来。
到目前为止都是一切顺利,但是真的会一直都顺利下去吗?
就在这个时候。
猛然出现了一个小细节的变化。
这是之前都没有预料的事情,毕竟在实战中如此大的压力下,实战还是头一回。
而且根本就没有打算在这里就施展的呀。
出现了纰漏。
本来就正常。
甚至苏神前面做的这么流畅,全部都顺下来才不正常。
没想到到了最关键的一步。
还是卡了链子。
步频与步长的配比,出了问题。
“单参数骤降”。
出现了。
如果这一步做不好,前面做的都会前功尽弃,甚至这个技术的陌生程度和熟练度不够,会让苏神这里出现……
整个大赛历史上最惨的一个十米崩盘。
巨大的危机。
就这样突如其来的砸在了苏神的脑子里。
反应的时间。
你别说一秒。
0.1秒都没有啊。
这一步,苏神从未攻克的十米分段。
在最后的节骨眼上。
还是出现了问题。
虽然不出现问题本来就不太可能,但是出现在现在……
可真是会让苏神。
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