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一百二十三章 转变

第一百二十三章 转变

前腔敢是为愁多不耐烦?敢是怯纤纤慵染翰?敢是我泪模糊不见蝇头柬?敢是你暗中挥早忘了笔砚乾?莫不有孙汝权剔弄奸?若是被人换了,如何原封不动,印记分明,且留香云在内。

想是厌套书寒温泛,就是不落套语,为何一句也没有?呀,是了,他因我父亲驱逐,料不成事,把哑谜来回绝我。多应把断发空书做了决绝回音

也,痛杀人好似剜肺肝!

此外,情鬼戏中亦有因梦魂萦绕,伤春感怀而吟唱悲曲的旦角儿,曲辞哀怨凄婉,极写伤悲之情。

如牡丹亭中惊梦一出,写杜丽娘游赏后花园,情不自禁地慨叹:“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凄楚的唱词给剧情染上一份悲剧色彩。

杜丽娘因惊梦而病,寻梦不见而亡,化魂于胡判官处表明死由,虽有花神护体,而孤身掩埋于梅树之下,自是凄凉,直至魂游一出,唱出了心中之悲凉:

醉归迟旦生和死,孤寒命,有情人叫不出情人应,为甚么不唱出可人名姓,似俺孤魂独趁,待谁来叫唤俺一声?无倒断,再消停。

又如西园记中倦绣一出,王玉真出场便感时伤怀而吟唱悲曲:

齐天乐娇寒痴暖偎人困,狼藉半床脂粉睡。去还惊醒来无味,叫我如何放顿。

天生瘦损怕不为悲秋,岂是伤春,生死闺中,便待把栏杆拍遍语谁人。

以上情鬼戏中所节选的曲辞,皆隐露着悲别离的忧思和怨情。剧作家将一腔情感融于曲文中,写尽离别相思之苦,演绎了一段生别离、死相隔的悲情。

传奇因奇而传之,曲辞尤显奇,奇在于悲鸣不绝。

生旦脚色的安排,详尽地抒写着晚明时期书生的情感人生,旦角儿并非局限于世间女子,更有魂旦的出场和低鸣吟唱,从曲辞和说白中,可以窥见情在缔结过程中的艰难。

处于困境中的女子无奈地选择以死超脱凡世的忧扰烦虑,化作幽魂方可为青春恋情而抵抗禁锢自由的封建礼教,通过魂旦形象情绪波动性的唱词,足见蕴含于传奇中的无尽悲情。

然而,仅有抄本流传下来的情鬼戏,更为注重故事情节的抄录,其间多有变换,远不如现今保存完整的戏曲原型刊本中的曲辞优美和哀怨。

清李渔评论古之悲剧时曾云:“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王国维论悲剧的美学价值时也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亭,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而在在上述情鬼戏中,剧作家塑造的大多数悲剧主人公在遭遇不幸后,又予以一线光明,最终以团圆收场。

此外汤显祖的牡丹亭、沈璟坠钗记、王玉峰焚香记、周朝俊红梅记等传奇都没有克服中国戏曲以大团圆结局的套路。

并且传奇中的男女主人公总是在经历了风雨摧残般的恋情之后,选择重生再续前缘,或是超度亡魂而升仙。

情之绵延不断,而悲剧性愈显突出,剧作家身处封建时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亦是时代的产物,在描写落魄书生与贵府小姐相恋时,往往伴着封建家长、纨绔公子、奸佞小人的重重阻挠,他们宁愿为鬼魂维系其情,尽管剧作家安排了还魂结缘、升入仙界的情节,而离魂、殉情本身就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情鬼戏蕴含的悲剧性,带有崇高和庄重的美,从而唤起了现实社会人们最为触动的灵魂。

另外,在曲辞的创作过程中,剧作家也是倾注了一腔热血,将自身情感体验经过加工润色之后,赋予了生旦脚色更为丰富和真实的情感,而其内心世界的惨淡悲凉也随着哀怨凄婉的曲辞、说白得以表露。

无论从情鬼戏的故事情节还是曲辞创作来看,皆隐蕴着无限的悲情,看似团圆的结局并未泯灭传奇本身如烟如梦般的哀鸣声,正所谓乐极生悲、兴尽悲来。

故事之悲不止在于传奇中塑造了一个令人怜惜的情鬼形象,更在于情鬼恋情曲折进展的历程,生旦的结合抑或分离,皆隐含着沉郁的悲剧情韵。

通过曲辞中蕴含的悲剧特色,进一步挖掘情鬼戏之悲剧性,也可以明了情鬼戏是剧作家在融入了自身情感之后,对其所生存的整个晚明时代悲剧性的再现。

晚明传奇作品中出现了多部情鬼戏,而它们的产生与晚明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要知道在晚明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地方叛乱、党争不断、倭寇入侵,朱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

并且在明中期以后,程朱理学渐衰,王阳明“心学”和李贽激进的“异端”思想影响着晚明思想界。

士子们对腐朽的政治彻底绝望,他们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甘愿退隐山林,进而研习禅学和创作文学作品,文人传奇因之兴起。

剧作家在大多数情鬼戏作品中总会穿插一些动荡的战乱描写,亦即暗指当时的社会实情,进而从文学的角度揭示时代背景。

文人创作的传奇皆因心悲而情动,将其人生遭际融于戏曲创作中,在作品中安排书生科场失意,名落孙山,转而与有情女子相恋的情节,亦是他们心底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

文人创作传奇,无奇而不传,情鬼戏更是汇聚了文人创作求奇的心理需求,因情而感人,进而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共鸣。

所以说在晚明时期,整个社会都急剧地发生着变化,这也使得士子群体的心态随之发生着改变。

士子们在经历“南巡风波”、“大礼义”等政治事件后,“带着悲哀以致悲凉的情绪,带着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思索和苦闷,带着对世俗生活的理想和渴求,不知不觉中士人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人生理想都发生了变化。”

士子们多因仕途不顺,转向了戏曲创作,从而将满腔热情尽显于剧作。

明万历年间,立储争端使得君臣之间倒戈光宗即位,“红丸案”的发生结束其短暂的帝王生涯天启年间,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爆发了党争之祸。

晚明朝政一片混乱,后宫专政、宦官专权等不安分因素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尽管晚明朝廷中仍有部分忠臣勇士为兴国安邦而竭尽全力,但朱明王朝还是难以扭转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