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我竟然是白骨精 > 第九十二章 敬鬼神而远之

第九十二章 敬鬼神而远之

像是礼记曲礼上就有所谓“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的说法,即诸侯、天子营建宫室,要首先建宗庙。

与之相适应,在宗庙、祠堂内逐步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祭祀活动,“月祭”、“四时之祭”等。

除此之外,对那些无主孤魂,以防其作祟,在郊外临时设坛进行“招魂致祭”。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与祖先崇拜相连的祠庙建筑、墓地建筑广布于中国各地,组成一个文化传播的大系统。

至今为止,我国有关鬼的、戏曲、美术、舞蹈等所涉及到的人、景、物,大都与祖先亡灵、宗庙、祠堂、墓地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祭祖活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特色,使之显着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还有就是道教的广泛流行,使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道巫合一、鬼、神、仙相通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所谓道教是以老庄的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民间巫术、神仙方术为主要内容,并吸收部分儒学、佛学思想综合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体系。

它自东汉中叶产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尤为显着。

我们知道,民间巫术作为道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

巫是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者,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占星等,是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

先民以为疾病是有鬼附体,需用巫术加以祛除,由此有符咒驱鬼的法术。

道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依仗巫术祈福禳灾的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巫”走向衰落,道士代替了巫的大部分职能,如主持丧葬仪式、驱鬼求平安、超度亡灵等,成为操纵鬼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由此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道巫合一的局面。

此外,道教还吸收老庄哲学中“神人”、“至人”、“真人”轻举独往、逍遥世外的思想,迎合人们渴望飞升成仙的心理,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

据不完全统计,道教诸神共计430位之多。

诸如菩萨、玉皇、玄女、财神、门神、灶神、海神、关帝、城隍等,还有众多行业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丐崇罗祖大仙等。

至于鬼谷子、张天师、许真君以及人们常说的仙更是妇孺皆知。

所以通过对道教经典道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道教的神仙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有名、有姓、有形、有质、有情、有欲,并有一部得道成仙的生活史。

道教的这种创造神仙的思维方法,极易给普通世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人死本为鬼,但只要得道便可由鬼或变神或变仙,由此导致了中国鬼文化的鬼、神、仙相通,混杂不分的特点。

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乞丐崇罗祖大仙等。

还有就是佛教的传入使中国固有的地狱观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在汉朝时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隆盛,它对中国鬼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地狱观”上。

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相比,佛教的地狱突出“狱”的特点。

即刑罚世间之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其鬼魂均要到阴间地狱接受冥王的审判,这无疑为进入阶级社会后,伸冤无门的中国百姓提供了一种心理解脱的手段。

佛教的地狱数目之多,为其它宗教所不可比拟,且极为混乱,大致有根本地狱、孤独地狱、十层地狱等。

每类大的地狱又包括众多的小地狱。

每种地狱内皆有多种多样的刑具,让亡灵在此以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或轻或重的制裁,而且还有以阎王为首,佐之判官、鬼吏、鬼卒的一整套管理地狱的官僚体系,所有这些是我国上古幽冥世界观中不曾有过的。

后来佛教的地狱观念吸收了中国早期幽冥观中“地下九层说”的某些因素,并与中国的官吏体制相结合,创造出汉化的“十殿阎王”。

“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王包;第六殿卡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轮转王薛”。

各殿阎王职责分明,分管着阴间的各类事宜。

可见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的冥界观念互为补充、互为依靠,共同构成了中古以后我国庞大复杂的幽冥世界体系。

以及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其推崇“忠孝仁义”的做人原则,受其影响,中国的鬼文化呈现出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特点。

因为儒家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疏远的态度,孔子认为应当“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但另一方面,儒家对与鬼文化有关的丧葬、祭祀活动又给于高度的重视。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从根本上讲,儒家承认鬼神的存在。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儒家之所以对丧葬、祭祀等鬼事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其目的不完全在于事鬼神,而在于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人们的忠孝仁义观念,巩固尊尊卑卑的等级制度。

曾参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

儒学创始者及后世继承者正是以“民德归厚”为出发点,将“忠教仁义”的伦理观念注入纯属于巫术、仪式范畴的鬼文化活动中。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儒学对丧葬、祭祀的讲究更是到了繁文缛节、甚至不近人情的地步。

历代有关丧葬之礼的阐释、论着汗牛充栋,对孝子贤孙在丧、祭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推崇更是史不绝书。

礼记一书便是对丧祭活动进行完整归纳的代表作之一。

这种把丧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义理化的做法,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鬼文化的发展,同时又使中国的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伦理至上性的色彩,由此构成了中国鬼文化显着区别于其它鬼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