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小倩在第一次害人之后,一个人偷偷扶在一颗大树上哭泣,流下了忏悔的泪。
从这可以看出徐克没有改变蒲松龄老先生所绘小倩的善良之心。
然而影片中刻画小倩的善不仅仅是跟蒲松龄笔下小倩一样不愿害人之善,更表现了她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之善。
在宁生与燕赤侠被黑山老妖拘了魂魄之时,小倩义无反顾的拔出插在地上的可以至她于死地的斩妖剑向黑山老妖刺去。
黑山老妖座下无数冤魂飞出去咬她,她也没将那灼烧她的剑放下。
现在我仿佛还能听到,她拔剑那刹那喊的那句话“我来救你们”。
如此荡气回肠的话语,谁曾想到会是出自于一个女鬼之口。
这就是徐克导演想表达的一种善,一种只要你有心,无论男女都可以拥有的义气之善。
善良,从古至今都是世代传承的美德,所以无论是清代的蒲松龄还是现代的徐克都不遗余力的表现小倩的真善之美。
善有很多种,聂小倩与倩女幽魂中都有体现小倩不愿害人之善。
而书中的小倩更多的善表现在待人和善,影片中的小倩的善主要体现在救人之善。
两种善良在本质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与人为善每个人都能具备,而舍身为人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徐克导演在改造小倩时融入了他自己的主观意识,他觉得现代女性应该与男人一样要有敢于牺牲的勇气。
所以,影片中的小倩宁可与黑山老妖同归于尽也要救出宁采臣和燕赤侠。
在我看来,舍生取义的善更值得我欣赏,所以我觉得徐克在对小倩性格上的改造是相当成功的。末世兽医
而且古今两个小倩反抗精神的表现都是不同的。
蒲松龄老先生书中的聂小倩不仅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而且她还是一个为争取自由生活而奋斗的抗争者。
她非常渴望自由,想往美好的生活。
当她看到宁采臣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以后,她就象看到了一线希望,就象见到了救命恩人,因而她恳求宁采臣能救她脱离苦难“妾堕玄海,求岸不得。郎君义气干云,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
这是恳切而又催人泪下的心声,充分表现了小倩要逃离苦难而去过人的生活的决心。
读到这里,这个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已经不再是个鬼魂,而是这活生生的求生的可怜少女。
显然,小倩的这一系列抗争为的是自身的脱离苦海,而在电影倩女幽魂中,我看到是一个为爱而抗争的小倩。
看着小倩为掩饰宁生在他房中的事实,她罄尽智慧;看着小倩在救宁生与姥姥斗法时那种屡战屡倒,屡倒屡上的毅力恐怕是连一般的男人都不一定能做到吧,然而她做到了。
看着她被姥姥虐打,却仍扔出丝带为宁生开出逃生之路;看着她羸弱的身躯被姥姥的舌头卷起甩出去,站起又再被甩出去,感动之泪潸然而下,让人好生佩服她的坚强。
同样是善良,电影中的小倩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之善更让人感动,更催人泪下。
这也许也是倩女幽魂这部电影风靡一时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蒲松龄老先生和徐克导演塑造出了炯异的小倩爱情观。
的确,谈到女性,我们不能不提及她的爱情。
两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塑造了同一个女性浑然不同的爱情。
蒲松龄老先生的爱情观以理性的忠贞为基点。
蒲松龄所写的聂小倩一文中,聂小倩在对待爱情上是忠贞不渝的。
从她看到宁采臣起,就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而这种爱又是因为宁采臣的正直为人而产生的。
然而她也许不知道她对宁生的爱到底是不是真爱。
也许只是感其正直,油然而生的仰慕;又也许她只是厌倦了风雨飘摇,无家可归的生活,纯粹的想要个家。
其真实的心态当然无从得知,也许蒲松龄老先生知道,而小倩不知道;也许小倩自己真的知道,而我却不知道。
而作者菌看来,在文中,聂小倩对宁采臣是以倾慕为基础,外加“知恩图报”为前提下产生的以身相许的爱情,使爱情显得的不是十分纯粹。
陈长喜说“为报恩,聂小倩献出了她深挚的爱情”。
聂小倩因为宁采臣的信义而报恩,宁愿做丫头小妾侍奉采臣,完全是以报恩为核心的爱情,就是所谓的“救命之恩,当以身相许”。
更甚者,其中还夹杂着聂小倩为自己寻个安身立命之所的心理。正如她自己所言,“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希望魂有所寄。
虽然宁采臣“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但她还未出嫁,是没有子嗣来祭祀她的,如果能嫁与宁采臣为妻,为其生儿育女,岂不是有了一个好归宿,夹有私心的感情,是不是要大打折扣,这种想象对于古代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然而,小倩这种不纯粹的爱,反而使她成了大公无私的代表,让她成了贤妻良母的典型。
她可以在宁生妻子还在世时充当妹妹,照顾她;也可以在嫁给宁生并为其生育儿子后还为其纳妾。
这算是体现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古代典型妇女不妒忌,不争宠的良好妇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