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锦瑟对他更加器重。
后来王生与锦瑟结为夫妇,重返阳间,驱走悍妇,重振家业。
王生的经历和见闻表现了他视死如归、助人为乐精神。
以及田七郎他是个山居淡泊的贫困猎户。
田七郎穷,却穷的有气节;田七郎虽然没有文化,却深谙世情;田七郎疾恶如仇,为朋友献出宝贵的生命。
在聊斋人物画廊中,田七郎是独立物表、植根现实、个性光明、光彩夺目的形象。
他贫而有志,具有抱恩主义思想。
而知恩必报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优秀品质。
作者对田七郎笔歌墨舞,极尽颂扬之事,因为他确实可歌可泣。
他耿直忠义而有伺母至孝,牢守母亲“爱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之诲,决不无故而得重赂,武承休主动跟田七郎结交友,请他赴筵,他辞不至;赠之以金,他却不受。
当田七郎拒绝与武承休交往,退回他的金钱,田母也出面阻止他们交往时,武承休在回家的路上百思不得其解,这说明武承休真诚地交朋友。
由于二人身份的悬殊,为了让自尊心很强的田七郎接受金钱的帮助,武承休挖空心思,想出向田七郎订购虎皮的主意,诚朴的田七郎信以为真,猎到一只老虎皮送给武承休。
他狭义心肠,知恩必报,在武承休受贪官恶绅欺压时,终于手刃武之仇人,然后自杀。
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庸俗报恩思想固然不可取,但作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其纯朴、正直、光明磊落、敢做敢为的品质却值得肯定。
七郎以死报答知己的义举高风值得称赞,七郎杀的是豪强和狗官,虽是报恩丧生的悲剧,但仍有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性质,因而能够大快人心。
此外,就是否定型男性人物形象了。
在蒲松龄老先生的笔下淋漓尽致地批判了众多的男性人物形象,其批判往往表现为对人物进行戏剧式的否定,通过他们的学识、品德和性格,以评判其高下优劣,鲜明地表现出作者贬的态度,鞭挞假、丑、恶的人物。
如迂腐痴呆,害怕吃苦而又异想天开的王生;朝思暮想而又自鸣得意的王子安;依仗财势逍遥法外的南子复等。
郎玉柱是一个破落的世宦子弟,是一个典型的书痴,家贫苦,器用卖光,惟有父亲藏书,一卷不忍抛弃,爱不释手。
先父所书劝学篇无论寒暑,日夜苦读,见客为礼,三数为后,便诵声大作,他不为求名,因为自信书中自有金粟,而立之年不婚,他信书中自有颜如玉。
果然,他后来得到了朽败之粟和镀金之辇,又自云譬解这正说明书还没有读好、读通。
因此只能得到朽坏的稻谷和镀金的假辇,从此就更加刻苦。
他在读汉书时读到第八卷中间,翻过一页,有一亭亭玉立的美人画,自称颜如玉的绝代佳人居然折起腰,用袖子掩住嘴笑。
到此,郎玉柱如愿以偿。
当然,所谓的金粟、金屋、颜如玉只不过是他自己的幻想罢了。
郎玉柱虽然苦读,然而一直就没有考中功名,当他和颜如玉乐而忘,读后,反而考中了进士。
正如颜如玉所言,郎玉柱之所以不能腾达,只因为他只知道读死书。
他是一个迂腐、痴呆的人,痴得怪诞,痴得可笑,痴得令人啼笑皆非。
他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三句话进行机械地字面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忽视了用圣贤书敲开仕途之门这一重要过程。
他缺少的不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为人处世的学问,最后他家破人亡,心爱的书也烧个精光,残酷的事实终于让他醒悟了过来,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郎玉柱的悲剧根源就在于关门只读圣贤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
以及王生是一个在寄生的环境里长大的富家子弟,从小羡慕道家的法术,又还追求享受。
于是就带着行李到崂山学道,希望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到师傅无边的法术。
但师傅并不教一术,而只叫他干粗活。
他吃不起劳苦,就暗自下决心回家,但师傅那吃不完的酒菜以及那一呼即来能歌善舞的嫦娥又使他羡慕,于是勉强地坚持了下来,恳求师傅传一点小法术,学成了穿墙透壁之术,师傅并嘱咐他要做干净的事,否则法术就不灵了。
王生回家之后沾沾自喜,很是得意,在妻子面前炫耀,结果一头撞壁,碰得鼻青脸肿。
“妻扶视之,额上纹起,如巨卵。”王生是一个害怕吃苦而又异想天开的形象。
王生学道的故事展示了一个真理不管什么东西,不下工夫是不行的,投机取巧只会感到耻辱,如果妄想不劳而获,就只有碰壁。
包括王子安是一个困于场屋的书生,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却屡试不中,每次乡试后,他都处于焦虑状态。
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醉眼朦胧中,忽听报马来,立即欣喜若狂,踉跄而起呼赏钱十千接着中进士,任翰林的喜报一再到来,王子安一次次赏钱十千,家人一再骗他,说赏了,家人所谓喜报,不过是白日梦他并没有及第中围,但自欺欺人以为得中,深信不疑,颐指气使,神气十足,一会儿赏报马,一会儿赏长班,长呼短叫,呼奴唤俾,捶胸顿足,妻子却笑着告诉他“家中只有一媪昼夜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容易,”
他才如梦初醒,自我解嘲“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孤奚落”
这种类似于精神病的心理状态源于生活中长时间的期待和压抑,他本是个秀才,进士、翰林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不只一次参加乡试,深感落第的苦楚,如果不能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进士、翰林,那么一切都如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