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自然是急了,便说“以前几个伶人都是低水平的演员,我的诗他们不敢唱,便指着长得最美的姑娘说,这人要不唱我诗,我再不写诗了,如果她唱我的诗,你二人得拜我为师”
话音刚落,那最美的演员就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鼓掌大笑。
这些歌星们一看是三位诗人,便说“不知是三位神仙在此,请一起喝酒吧“
于是三人尽醉而归,可见当时歌星们都把诗人视若神明,更何况一般百姓了。
而且社会上形成崇拜诗人的热潮和皇帝的提倡有关皇帝带头崇敬诗人最数唐宣宗。
宣宗原拟定让白居易当宰相,办事的人回报说白居易死了,宣宗听了非常悲痛,便写诗悼念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学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泫然。”
此诗从内容到诗词格律都很好,对自居易评价且充满感情。
当然,唐代不但社会上普遍崇敬诗人,诗人自己也自视颇高,许多诗人恃才傲物,言行狂放老诗人太子宾客贺之章自号“四明狂客“,在京师初遇李白,便称李白为“谪仙人“,并以金龟换酒和李白共饮他退休时,太子和百官为之郊外送别,十分荣耀。
而世间万事万物,只有它具备实用价值才能被人们所珍视,也才能被社会承认,诗歌也是这样。
在唐代,人们所以喜爱诗歌,诗人所以有崇高的地位,都是因为诗歌有实用价值。
唐代诗歌用途很广泛,凡是用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诗歌均能表达,而且表达得更艺术,更能收到好效果。
这可以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像是首先,诗歌是科举必考科目,诗歌关系到广大知识分子的前途命运,因此价值极高。
其次,“干谒“需要用诗,何为“干谒“就是拉关系,走后门。
要知道唐代科举只是考卷好也不行,还必须有名人权贵的举荐,因此学子们在考前必须拜见权贵名流,以求得到赏识和举荐,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威信和人格。
因为这种“干谒“只需把自己创作的诗文拿给权贵们看即可,并不需要金钱物质,是很文雅的事。
如王维就是由太平公主的举荐而考中的,杜甫也曾“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进行干谒。
朱庆余受到着名诗人张籍的赏识和举荐,张籍当时是水部员外郎,又是名诗人,他把朱庆余的诗放在案头,经常吟咏。
因此,凡和他交往的人都知道朱庆余的才名。
临考之前,朱庆余还无把握,又写首诗给张籍进行试探“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也以诗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故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陈子昂则用的是自我推荐方法,他从四川乡问到京城,举目无亲,朝中无人,想“干谒“却不认门。
一日,在街上见到一些贵公子围观卖胡琴的,价太贵,无人买。
陈子昂当即全部收购下来,并说这个乐器很好,他会演奏,并邀观者去听他的胡琴音乐会。
当人们去了很多之后,他当众把琴摔坏,说自已从四川来京应考,不为人知,故把诗文送给大家,请代为传扬。
此事传开,陈子昂成了新闻人物,一日之内名满京都,对他科举大有帮助。
可见唐代社会各方面都离不开诗,生活充满诗意,送往迎来,饯别洗尘需要诗;旅游观光,登临怀古更需要诗;朋友往来书信用的是诗,自已家中生活也用诗,有喜事高兴要写诗;有不顺心的事,愁闷了,要写诗;抒壮志要写诗;发牢骚也写诗;白天观花要写诗,夜间对月也写诗。
诗可以说是唐人社会交际,抒情言志的万能工具。
如果没有诗,唐代的社会生活将不堪设想,不但一般人需要诗,连出家的和尚道士也要靠诗歌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据唐才子传记载,当时京城女道士很多,而且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女子。
她们不但长相漂亮,穿带华丽,还都有文化,但生活空虚,只有靠吟咏诗歌来消愁解闷。
唐人的恋爱也常用诗歌,唐传奇中记载不少这样的故事如游仙窟,莺莺传,霍小玉传等。
人面桃花的戏剧就是唐诗人崔护的真实故事。
妓女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唐代她们也用诗来抬高身价,吸引顾客其中薛涛是有名的诗人,当时的显贵名流很多人都和她有交往。
元,自二人也在其中那些贤达名流不远千里从长安跑到成都,为的是和她见上一面,谈谈诗艺,交换一下诗作。
一些不知名的妓女也因诗而增价。
像是有个军官想买一歌妓,出平价,妓女讨价说“我能诵得自学士的长恨歌,岂如他妓哉“看来一般妓女只能吟唱短诗,此人能诵长诗,故要高价。
当然,如果男方是名诗人,也可以优惠。
如刘禹锡由贬所返京途中受到李司空的热情招待,宴席上有两个歌妓陪伴,刘一时高兴便吟一诗“危冠高髻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大官人一高兴便把这两个歌妓赠给诗人了“司空见惯“也因此变成了成语典故。
而且诗歌还可以交换衣食,据载,中唐时期关中地区闹灾荒,衣食涨价,文人可以诗换取衣食,自居易的诗最值钱,所换米面布帛较多。
唐时邻国契丹,高句丽国王及大臣爱诗,商人便以高价收购当时名诗回国倒卖可见诗也可以搞外贸出口。
有时,诗还有奇特功用,王维在安史之乱时被迫当伪官吏,两京光复后,伪官吏皆定罪,只有王维因诗免罪,其诗为“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此诗可证明王维对李唐王朝的忠诚,因而免罪诗人李涉在回乡路上遇见强盗,其首领听说,是李诗人的船,便命令手下不许动诗人钱财,只需写首诗就放人李涉当即写道“幕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见不必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强盗见诗大喜,便安全放行,诗能防盗保安,这是史无前例的。
诗满唐朝,诗满人间,正如闻一多所言“人说唐诗,我说诗唐,是诗的唐朝。“
作者菌想,这样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社会风尚,既是唐诗繁荣的结果,也是造就唐诗如此繁荣的原因吧,嘻嘻。